昨天(16日),上海医药、上实医药和中西药业三家上市公司在停牌80个交易日,完成重大资产重组后开始复牌交易,三只股票全部以涨停开盘,并且全天都牢牢封住了涨停板。中投顾问医药行业研究员郭凡礼评价说,"新上药"的全新出现完成了国内医药全产业链的梦想。"新上药"成为继中国医药后的又一家完成全产业链布局的企业,将会成为我国医药领域的龙头企业。
最近一段时间,国内医药行业整合趋势明显,除了国资委在央企层面的组合外,部分地方国资委对旗下资产进行不断整合,除了上海三只医药股外,昆明制药昨天也封住了涨停,而其原因也是因为市场对其青蒿素资产注入的预期。天相投资顾问认为,国内医药行业的资产整合大幕已经拉开,投资者可重点关注其中的投资机会。
“新上药”精彩亮相
经过长达两个多月的等待,上实集团和上药集团医药业务重大资产重组项目终于尘埃落定。上海医药通过吸收合并、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方式打造"新上药",实现上实集团和上药集团医药产业的整体上市。通过本次重组,三家公司合成一家,基本消除了上实集团与上药集团之间以及上实医药、上海医药、中西药业之间存在的潜在同业竞争。
本次重大资产重组包括三项交易:一是上海医药以换股方式吸收合并上实医药和中西药业;二是上海医药向上药集团发行股份购买资产;三是上海医药向上海上实发行股份募集资金,并以这些资金向上实控股购买医药资产。
重组后的"新上药"将成为集聚两大集团核心医药资产和业务的单一上市平台,拥有包括医药研发、制造以及零售在内的完备医药产业链。公司有望成为A股市场上最具影响力的医药蓝筹之一。
机构高度评价重组
郭凡礼指出,此次的“新上药”将囊括此前上药集团和上实集团旗下的核心医药资产,并同时注销另两家上市公司“壳资源”,而“新上药”也将成为上海国资下医药产业的唯一上市平台,并成为一个崭新的上海生物医药规划的新载体。
按照《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09年-2012年)》里的内容,2012年,上海生物医药产业总量将达到2000亿元,而“新上药”的成立将使公司的业绩在2012年实现年销售收入达到500亿元,占整个上海25%的市场份额。
在刚公布不久的国家基本医药目录中,“新上药”拥有60%以上的产品,其中独家品种占一半,而且单品销售规模超1亿元的产品就有十多个。郭凡礼认为,公司将成为我国医药领域的龙头企业。
医药整合大幕拉开
最近一段时间,国内医药行业频现巨头整合案例。9月16日,国资委对外宣布:经国务院批准,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国药集团)与中国生物技术集团公司(中生集团)实行联合重组。国药集团新闻发言人朱京津在接受采访时称,两家集团的重组工作已开展了相当长一段时间,与中生集团的合并,能弥补国药集团在生物医药制造领域的“短板”。但最终整合完成的时间,目前还无法确定。不仅如此,以医药为主业的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据说也正在密切接触中,有很大可能会最终并入国药集团。
天相投资顾问发表研究报告认为,多个因素促使医药行业资产整合加速进行。一是国资委持续推动的央企层面整合为医药行业的资产整合拉开了大幕;二是部分地方国资委对旗下资产的不断整合;三是新医改的不断推进,基本药物目录制度等政策的逐步实施,有利于行业龙头继续做大做强;最后一个因素则是国药控股香港上市刺激医药流通行业不断整合。
目前我国医药企业有接近5000家,市场分散无序,相比较国际上行业平均水平,行业整合空间很大。分析人士预期,未来有整合预期的企业还有很多,例如哈药集团旗下资产整体上市、太极集团医药资产整体上市、广州药业在酝酿吸收白云山、华立系医药资产整合加速……
而从机构特别是基金的最新布局来看,医药股也是备受青睐。A股市场在三季度出现快速调整,医药指数却逆势实现了正增长。中海基金在四季度投资策略报告中指出,医疗保健将是新兴经济增长点。医改细则出台、医药行业前景也很清晰。如果再加上行业资产整合的机会,医药股票的投资价值无疑值得投资者密切关注。
(实习编辑:陈炫瑛)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擅长领域:感冒、咽痛、发热、咳嗽、哮喘、鼻炎、口疮、厌食、腹痛、腹泻、便秘、胃炎、遗尿、多汗、抽动、失眠、结石、湿疹、皮癣、荨麻疹等病症,对痛经、手脚冰凉、不孕不育、月经不调、乳腺增生、胃下垂、关节炎、脉管炎、颈肩腰腿痛、肿瘤等疑难杂症有独特疗法,并专于术后体质调理和亚健康保健。
擅长领域:擅长各种疑难复杂皮肤病,尤其是面部损容性皮肤病(痤疮、玫瑰痤疮、白癜风、黄褐斑等)、化妆品皮肤病、过敏性皮肤病等疾病的诊断和处理,以及化妆品人体安全性和功效评价。
擅长领域:中西医结合治疗不孕不育、咳喘、哮证。对不孕不育、肺心病、急慢性前列腺炎、男女更年期综合征,胃肠疾病,眩晕等疑难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