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金融风暴迫使跨国药企不得不采取裁员等缩减成本的方式艰难度日,但2008年跨国药企业在华业绩普遍喜人,增幅均超20%。这也印证了英国前首相布莱尔日前对于中国看待金融危机态度的肯定评价:“我觉得中国对于金融风暴的说法特别好,‘危机’同时也表示是‘机遇’!”
从近期几家跨国药企发布的年度财报显示,在金融风暴令其全球尤其是欧美市场饱受经济衰退折磨之时,中国市场为其贡献的增长率仍高达20%以上,有些甚至高达50%。
公开数据显示,葛兰素史克在中国销售额增幅为24%,处方药部分增幅高30%,而全球平均增幅仅为2%;阿斯利康全球增幅为7%,在中国则达25%;罗氏全球销售额增长10%,中国则高达30%;诺华的制药部分在全球的销售额增幅仅有6%,营业收入甚至出现-9%的增长,在美国市场也因药物召回、专利药受仿制药冲击等原因首次出现-7%的增长,但在中国的药品销售额达到20亿元人民币,共有6个产品在中国销售额过亿,其中高血压药物洛汀新更是突破了4亿元。
与此同时,跨国药企亦正准备进一步加大其在华投资力度。“我们相信现在是在中国投资的时机。”诺华公司总裁Joseph Jimenez向《医药经济报》记者坦承:诺华的确是在其他人勒紧裤腰带的时候加大了投资。
中国市场业绩喜人
“我们非常重视在中国的投资,因为其他一些市场的投资增长没有中国这么迅速,有的甚至在减少,因为他们增长的潜力及回报没有中国好。”诺华公司总裁Joseph Jimenez的话同样也代表了多数跨国药企对其在中国业绩的赞许。
美国礼来董事长、CEO李励达日前表示,该公司2008年全球销售额超过200亿美元,其中中国市场贡献了2亿美元,是全球销售额的1%。他对于这个“1%”如此解读:放眼全球医药市场,能够连续7年保持20%的增速的国家只有中国。
有业界人士向记者表示,尽管从绝对数额看,跨国药企在中国的销售额仅只占其全球销售总额的1%~2%,有些甚至低于1%,但医药消费始终是刚性需求,而基数比较小的中国区一方面较为容易保持高比例增长,另一方面还有医保扩容的政策利好影响,因此即便金融风暴令不少跨国药企以裁员等形式缩减成本捂紧金袋,但无一例外都愿意持续加大对华投资。
据预测,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二大药品消费国。据GDP测算,2015年中国药品消费将达11000亿元,相当于药品市场2006~2015年10年复合增长率在13.8%。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信息部陈敏对此表示,近年来制药行业在全球发达国家呈逐年下滑趋势,各大跨国药企正面临各种复杂不利的经营环境,加之发达国家市场本身就相对饱和,因此增长脚步日益缓慢,且有加速下降趋势。然而,跨国药企在中国、俄罗斯、巴西等新兴市场仍有巨大潜力空间。
此前,瑞士诺华制药发布2008年度财报显示,诺华公司2008年实现净销售额增长9%(以当地货币计为5%),达415亿美元,经营收入增长32%,达90亿美元,全年实现利润82亿美元,增长25%。而在华的经营业绩亦表示不俗:数据显示,诺华在中国区增长率达29%,其中,北京诺华制药实现了32.8%的高速增长。
据葛兰素史克、罗氏、阿斯利康、诺华等各大跨国制药巨头2008年度财报显示,与其在发达国家成熟市场发展脚步日趋缓慢的个位数增幅相反,在中国等新兴市场,由于宏观环境良好,潜力巨大,正迸发出比全球平均水平强劲数倍的增长势头。跨国药业巨头们也纷纷表示,将持续加大在华投资力度,进一步深耕细作。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