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都在郁闷中生存。”3月份的“两会”医药界代表委员座谈会上,谈起药品招标采购,全国人大代表、神威药业董事长李振江的愤懑之情,与上一年几无二致。
各省药品招标过程中“唯低价是取”,导致企业恶性竞争,“大企业丝毫不敢越雷池一步,倒是小企业以低于成本价中标。”李振江说,他“压力很大”。
对此愤懑的全国人大代表还有孙耀志、李大鹏、徐镜人 以及四川科伦药业董事长刘革新等全国政协委员。李大鹏说:“做药就像做‘白面’一样既要小心,又很吃力。”
反观医疗界,尽管这些年舆论将“看病贵”的根源指向“以药养医的机制”,但医疗界却似乎异常委屈,且愤愤不平。
事实上,涉及药品的多个环节都发现过价格违法行为。
国家发改委价格监督检查司2月23日发布的《2010年价格监督检查情况统计分析》显示,在2010年查处的价格违法案件里,医药价格违法案件居首位,占比超3成。
那么,究竟谁才是药价扭曲背后的推手?
是厂家、中间环节,还是“以药养医”
3月15日,国家发改委、监察部等6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全国医药卫生服务价格大检查的通知》。对药价实实在在的大检查,必将深入触及背后纷繁复杂的利益纠葛。
对于药品的利益分成,曾广为流传着一个比例:按照占批发价的比例,一般药品的出厂价占20%、国家税收占13%、挂靠医药公司的配送费占5%~8%、代理经销商利润占10%~20%、医药代表利润占10%~20%、医院顺延加价15%。
一些媒体试图根据上述比例解读药品利益纠结的源头,后来却被众多企业代表和学者批评为解读肤浅偏颇。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于明德对记者说:“生产企业很委屈。2010年,国内制药企业的含税利润只有10.5%,而跨国制药企业息税后利润在25%~30%。”从这条利益链上看,药品生产企业获益并不丰厚。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