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疱性类天疱疮(BP)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皮肤病,严重瘙痒多见于老年人。它的特征是皮肤起荨麻疹、红斑或痛性水泡,循环中抗半染色体分子BP180和BP230的自身抗体位于皮肤的基底膜区域和基底角质形成细胞。BP是最常见的自身免疫性水泡病,虽然罕见,但报告的发病率约为每年4.5-14‰。此外,在过去几年中,该疾病的患病率一直在显著上升。
BP病变的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表皮下起泡,典型的表现为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虽然确切的机制尚不清楚,但已经确定的是,抗BP180的自身抗体可能通过三条途径触发BP。首先,抗体直接与BP180的胞外非胶原区(NC16A)结合可以引起构象变化,从而阻止半桥粒的自然组装。第二,抗体结合可导致基底角质形成细胞信号激活和半染色体解体,在BP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或者,自身反应性IgG1或4的结合可以招募和激活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到基底膜,激活补体,从而释放和激活包括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在内的蛋白水解酶,从而降解BP180的胞外部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BP自身反应性抗体介导了一系列炎症反应,这些炎症反应可能在BP疾病的发病机制中发挥关键作用。这些包括补体的激活,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的聚集,细胞因子表达的增加,以及蛋白水解酶的分泌。
鉴于它们在BP疾病中的重要性,这些细胞因子可能成为开发新的,有效的BP治疗策略的有希望的靶标。细胞因子通过调节细胞因子蛋白表达和细胞因子释放,调节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易感性,发挥细胞因子功能。有趣的是,各种细胞因子的基因多态性在其他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中也有报道。然而,细胞因子多态性在BP病中的意义还没有得到充分的研究。
为了探讨细胞因子基因多态性在中国人BP患者中的分布及其临床意义,我们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探讨各种细胞因子基因多态性与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临床表现及预后的关系。我们的目标是确定与BP最相关的关键细胞因子,并探索患者特征与这些细胞因子基因多态性的关系。
IL-1a(Rs1800587)、IL-1b(rs16944、rs1143627、rs1143634)、IL-4(Rs2243250)、IL-6(Rs1800795)、IL-10(rs1800896、rs1800871、rs1800872)、IL-13(rs1800925、rs20541)、TNF-a(rs1799964、rs1799964。检测血清中这些细胞因子的表达。统计分析患者的医学档案,包括基线特征和预后。
我们发现BP患者血清中IL-1、IL-13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IL-13的核苷酸比例/基因型/单倍体频率/单倍型分别有显著性差异。IL-13(rs20541,rs1800925)与性别相关,IL-13基因型与复发显著相关。
BP与IL-13基因多态性相关,且BP患者血液中IL-13浓度升高。我们的结果支持IL-13与BP的发病机制有关,提示IL-13可能是BP治疗的潜在靶点和预后标志物。
文献来源:Wang Y, Mao X, Liu Y,et al.IL-13 Genetic Susceptibility to Bullous Pemphigoid: A Potential Target for Treatment and a Prognostic Marker.Front Immunol 2022;13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擅长领域:2003年研究生毕业于广东医科大学临床心血管专业,副主任医师,毕业后长期从事急诊科工作,擅长恶性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绞痛、高血压病、冠心病、上消化道出血、糖尿病酸中毒、脑梗塞、脑出血等疾病的诊治。参与市级课题一项,区级课题一项,发表国内外核心期刊文章数篇。
擅长领域:擅长:儿童哮喘、儿童慢性咳嗽、小儿间质性肺病及呼吸系统疑难病的诊治。
擅长领域:毕业于山西长治医学院,从事内科临床工作二十多年,从事社区全科八年多,擅长社区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工作,尤其是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脑卒中、慢性咳嗽、支气管哮喘等疾病的诊断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