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Radiation Research上题为“Evaluating Individual Radiosensitivity for the Prediction of Acute Toxicities of Chemoradiotherapy in Esophageal Cancer Patients”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广岛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染色体畸变(chromosome aberrations)或许能作为一种新型的生物标志物来帮助预测食管癌患者经历严重放化疗副作用的风险。
研究者Nobuki Imano教授说道,放化疗(chemoradiotherapy)是治疗多种类型癌症的标准疗法,然而,尽管其有用性得到了科学家们的认可,但放疗所引起的副作用事件却让人非常担忧;放化疗引起的不良事件在不同患者之间有所不同,而且其被认为是由于个体的放射敏感性的差异所造成的。因此,建立一种能预测个体放射敏感性的指数来预测放疗所产生的不良事件,一直是研究人员非常关心的问题。
文章中,研究人员在一项前瞻性研究中招募了18名食管癌患者旨在利用DNA的损伤反应和染色体畸变来评估个体的放射敏感性;一种常用于评估机体免疫功能的白细胞—外周血淋巴细胞(PBL,peripheral blood lymphocytes)常常会在患者每次治疗前和治疗后15分钟从机体中提取出来,随后患者在完成规定的放化疗疗法后的四周和六个月时,研究者也会从其体内提取出PBL样本进行分析。
随后研究人员统计了能形成两个着丝粒的错位具有双中心的染色体和O型染色体的数量,以此来评估染色体畸变的数量;同时他们还统计了每个细胞中的γ-H2AX病灶(DNA损伤的标志物),从而来评估DNA双链的断裂情况。结果发现在患者放化疗期间,其机体中γ-H2AX病灶的数量并没有显著增加;然而研究者发现,相比经历低水平毒性的患者(非过度反应组)而言,出现严重副作用(过度反应组)的患者所发生的染色体畸变率要高很多。
研究者说道,我们发现,染色体畸变的数量在放化疗期间会增加,而当癌症治疗常用的放化疗剂量达到50-60Gy时,其每一个中期能达到1.04;而当放化疗逐渐减少后,6个月后其就会达到大约60%的比例,据研究者所致,这项研究是迄今为止第一个利用体内数据来报告的放疗过程中急性毒性和染色体畸变之间关联的研究。
研究者Imano表示,本文研究结果或能推动我们后期进开发个体化的放疗手段;本文研究中,研究者发现,食管癌患者的急性毒性或与PBLs中的染色体畸变有关。最后研究者希望他们不仅能帮助预测放化疗所产生的急性毒性,而且还能预测患者晚期所面临的治疗毒性和治疗效果,旨在为所有的癌症患者建立一种个体化的化疗手段或策略。(生物谷Bioon.com)
原始出处:
Nobuki Imano, Ikuno Nishibuchi, Emi Kawabata, et al. Evaluating Individual Radiosensitivity for the Prediction of Acute Toxicities of Chemoradiotherapy in Esophageal Cancer Patients, Radiation Research (2021). DOI:10.1667/RADE-20-00234.1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擅长领域:毕业于山西长治医学院,从事内科临床工作二十多年,从事社区全科八年多,擅长社区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工作,尤其是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脑卒中、慢性咳嗽、支气管哮喘等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擅长领域:主治感冒、咽痛、发热、咳嗽、哮喘、鼻炎、口疮、厌食、腹痛、腹泻、便秘、胃炎、遗尿、多汗、抽动、失眠、结石、湿疹、皮癣、荨麻疹等病症,对痛经、手脚冰凉、不孕不育、月经不调、乳腺增生、胃下垂、关节炎、脉管炎、颈肩腰腿痛、肿瘤等疑难杂症有独特疗法。
擅长领域:在吉林三甲医院从事中医、针灸理疗工作二十余年。曾在长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研修,曾受俄罗斯政府邀请从事中医、针灸等中医诊疗工作。撰写国家级、省级医学论文20余篇,并亲自带教多名中医进修学生。擅长风湿、类风湿、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引起的各种关节肌肉疼痛,中风偏瘫、痿症、哮喘、癫痫、呃逆等消化系统、神经系统、骨关节、软组织、肌肉等疾患的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