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专家在研究了日本老龄化社会健康服务模式后指出,中国医改应当从过去的“疾病治疗”模式向“健康维持”模式转变,在预防保健、疾病治疗、护理这三个环节中,健康服务资源的投入重点应该由中间环节向前后两个环节移动。这种转变或可简化为“治未病”。事实上,这种主张在中国古代医学思想中很容易找到渊源。
扁鹊兄弟三人都是医生,魏文王问扁鹊,你们兄弟三人谁的医术最高?扁鹊答,我大哥在人发病之前就能够看出来并治好,人们却以为他不会治病。二哥善治病于病情初起之时,一般人却认为他只会看小病。我的医术最差,只能在病情严重的时候下药,居然名声最大。其实,“治未病”的大哥医术最高。
为什么最高明的医生“治未病”?中国的古代医学名著《素问》说:“病已成而后药之,犹如渴而凿井,不亦晚乎?”从患者福祉的角度说,把痛苦消灭在萌芽状态,当然是善莫大焉。以现代经济学的眼光来看,大病花大钱,小病花小钱,在未病的状态治病,其成本肯定是最小的。中国百姓所深恶痛绝的“看病贵”,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医疗服务缺失,小病拖成大病,大病导致昂贵费用的恶性循环。
因而,就医改而言,不仅要解决好“看病”本身的问题,而且要重视公共卫生服务、基层医疗机构建设等“未病”、小病时的系统问题。对于老人而言,“治未病”可能显得更为迫切。而且,除了预防保健服务外,他们还需要必要的护理服务。护理其实也应当纳入“治未病”的范畴,护理得好,老人的健康风险就小。加大对老年人保健、护理的投入,一方面提高了老年人的生存质量,一方面将会大大降低疾病治疗环节的消耗,足以在整体上减少医疗成本。
健康长寿应当是既长寿又健康,然“长寿不健康”已成老年人不可忽视的生存困境。据统计,我国60岁以上人群的余寿中有2/3的时间处于“带病生存”状态。这样的数据,表明了通过医改向“治未病”模式转型的紧迫性。
(责任编辑:王小楠)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擅长领域:开设中医肾病专科 ,主要使用中医辩证施治方法治疗各类泌尿系疾病,如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泌尿系结石、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症以及男性性功能障碍疾患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此外,并擅长治疗中风、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以及慢支炎、胃脘痛,抑郁证等内科疾病。
擅长领域:毕业于山西长治医学院,从事内科临床工作二十多年,从事社区全科八年多,擅长社区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工作,尤其是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脑卒中、慢性咳嗽、支气管哮喘等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擅长领域:在吉林三甲医院从事中医、针灸理疗工作二十余年。曾在长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研修,曾受俄罗斯政府邀请从事中医、针灸等中医诊疗工作。撰写国家级、省级医学论文20余篇,并亲自带教多名中医进修学生。擅长风湿、类风湿、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引起的各种关节肌肉疼痛,中风偏瘫、痿症、哮喘、癫痫、呃逆等消化系统、神经系统、骨关节、软组织、肌肉等疾患的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