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百万村医的身份尴尬与养老困境或迎来破局!
11月6日,甘肃省卫计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乡村医疗机构一体化管理工作的通知》,正式改变全省村医身份。
其中一条为,所有村医与乡镇卫生院签订聘用劳动合同,身份由个体转变为乡镇卫生院临聘职工,即乡聘村用。
这是乡村医生的劳动聘用身份首次在省级被确认。
这也意味着村医可以签订劳动合同,进入“五险一金”的保障体系,进而破解多年来的身份尴尬与养老困境。
与此同时,伴随着各地卫健委挂牌后发出的“强基层”信号,村医转正可能在全国陆续铺开,中国的100万村医或将得到应有的待遇和保障!
推进不力地区将“一票否决”!
这一身份转正是基于乡村一体化管理的改革推动。
《通知》介绍,2019年3月底前,全省所有村卫生室作为乡镇卫生院的派出机构,实行乡村一体化管理。乡镇卫生院与所辖村卫生室为同一法人,村卫生室不再为独立法人单位,只设立负责人。
有几项利好举措直接影响村医:
一、所有村医与乡镇卫生院签订聘用劳动合同,村医身份转变为乡镇卫生院临聘职工,实行乡聘村用。
二、有效保障医生待遇,改革既往村医收入构成,统一实行基本工资加绩效工资制度。
三、为在岗村医购买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解决养老待遇,同时严格执行村医60岁退休制度。
其中的村医收入备受关注,《通知》中具体为,“原则上乡镇卫生院每月向村医发放1000元基本工资,考核后按月或季度发放…经费来源为原财政补助部分和村卫生室业务收入部分组成,实行每村独立核算。”
此外,《通知》中还对乡村医生的学习进修、药品采购、绩效考核等提出了更多具体要求,力求解决以往基层村医的积弊。
有文件不执行曾屡被诟病,甘肃卫计委在文件强调,验收中对推动不力地区采取“一票否决”,并在全省通报,改革基层医疗的决心可见。
回应了持续多年的村医劳动争议!
持续了多年的村医劳动争议,终于有人为此负责!
今年9月,医学界曾报道多位乡村医生猝死,却囿于体制性的身份尴尬,无法被法律认定“工亡”,身后事无人来管。
公开报道显示,数年间全国至少有三起备受关注的村医劳动争议案件。其中包括今年5月,北京密云乡村医生工亡争议告上法庭,更早的贵州村医长达5年无法认定工亡,还有湖南村医陈泽云劳动争议案。
这些上诉至法院多次辗转的案例,存在很多共同点。这些案例均符合法律规定的“工亡”情形,却难以认定劳动关系,陷入了工伤鉴定认定又撤销的反复之中。
劳动关系认定之难,是各方“踢皮球”的结果。
依据现行政策,村医的身份从未被确定劳动关系,排除在合法的编制之外,因而村医与村卫生室、村医与乡镇卫生院均不形成劳动雇佣关系。
在这些事件背后,折射的则是乡村医生劳动关系认定难和社会保障长期缺位的现实。
云南省永胜县卫计局局长张爱琴在接受“医学界”采访时,曾回应了上述问题。
“乡村医生扶贫要跋山涉水去老百姓家,可能出现意外,但没有任何的社会劳动保障。他的身份非常尴尬,不是体制内的,只享受部分的财政补助,保障要自己去交。”
无权益无保障的村医群体迎来破局!
“医学界”此前报道认为,在现行政策忽视之下,村医身份尴尬的困境日渐形成,除非政策突破,否则村医劳动关系的身份认定是毫无办法。
此次甘肃卫计委的政策文件,正式改变了村医身份,困局也迎面解开。
然而,乡村医生的收入低,学历低,任务重,风险大,人才缺乏,也是一个普遍的困局,仍待政策持续倾斜。
造成这一困境的直接原因,是医改政策对村医权益的长期忽视。
新医改实施乡镇一体化,村卫生室与乡镇卫生院之间形成上下游关系,主要体现在基药采购和公卫服务。然而,村医被排除合法机构身份之外,也因限制以药养医,收入大幅度下降,从8-10万元降到2-3万。
而在日常工作中,村医既担任本村的基本医疗工作,又承担着公共卫生、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及健康扶贫等工作,部分乡村医生甚至由村委会干部兼任,多数村医还是半医半农。
所在卫生室则直接受当地卫生院指导,卫生院直接向村医下命令要求一名村医覆盖几百上千人的基层医疗,村医不堪重负已是常态。云南省永胜县的数据显示,一位村医平均要覆盖服务400-1000名村民。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朱恒鹏曾分析,乡村一体化下,一方面村医作为卫生院的下属,成为这个等级制体系的最底层,另一方面让村医成为受卫生院管理和控制的体制外人,“村医成为弱势,有义务和责任,却无权益和保障的一个群体”。
甘肃卫计委的文件无疑是个好的开始。
未来,伴随着各地卫健委挂牌后发出的“强基层”信号,村医转正可能在全国陆续铺开,一切将迎来破局改变。医学界会持续关注。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