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疫源地呈南北带状分布
在传染源,以及在一定具体条件下,病原体向周围传播时所可能波及的范围称为疫源地,鼠疫防控关键一环就是对疫源地的监测。
2016年3月, 世卫组织官网公布了鼠疫自然疫源地的全球分布情况。
可以看到,其自然疫源地分布在亚洲、非洲、美洲的60多个国家和地区。据《鼠疫诊疗方案》,我国目前存在着12种类型的鼠疫自然疫源地。
2000年《地理研究》上刊登的论文《1840年以来我国鼠疫的时空分布规律》,利用历史病情资料从 1840~1990 按十年段重建了150年来中国鼠疫流行扩散简史。当时,我国的鼠疫源地类型只有10种。
研究表明我国鼠疫疫源地明显呈现南、 北两个不连续的带状分布,北方鼠疫疫源地类型多,面积大;南方鼠疫疫源地类型少,面积小。总体来说,我国鼠疫疫源地的面积为126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8。
对比中国鼠疫疫源地分布与鼠疫人间发病空间分布,研究发现,病区面积244万平米, 约占全国总面积的 1/4,病区在疫源地基础上扩展约一倍。与疫源地相似,病区也呈现两个较连续的分布带。
在中国南方,云南及闽、浙、粤等沿海地区人间发病区在原有自然疫源地基础上范围扩展较大。资料表明,南方沿海鼠疫的流行传播主要与家鼠-蚤-人的相互接触相关。作者分析认为,南方沿海地区家鼠与人在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中接触频率高,人染疫机会多,南方沿海地区人口密集且人口迁移流动频繁,人间鼠疫流行与爆发流行速度快,强度大, 直接影响南方人间鼠疫区域的分布。
中国北方大部分疫源地分布与人间发病吻合性较好, 人间鼠疫发病区扩大范围较小。
上海、 北京、 天津等大城市虽不是疫源地,但由于人口流动频繁,也成为鼠疫病区。
我国的鼠疫防治
对于“鼠疫”的恐慌,主要来自历史上的几次大爆发。
作为一种生物病因的自然疫源性烈性传染病, 鼠疫的暴发、流行曾给人类带来极大灾难。光看下面这组数据,触目惊心:
公元6世纪第一次世界鼠疫大流行时,死亡一亿人。
14世纪世界第二次鼠疫大流行期,死亡3800万人。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世界第三次鼠疫大流行,波及32个国家。
1900到1949年,是我国鼠疫流行高峰期,共有20个省市流行鼠疫,发病人数达115万人,死亡 102 万人。
人类在巨大的生命代价下,逐渐建立起了防疫和卫生制度来对抗鼠疫。1955年前后,鼠疫得到迅速控制。鼠疫也成为推动近代中国防疫和卫生制度化的事件之一。
21世纪后,我国鼠疫防控体系不断完善,2005年,我国就出台《全国鼠疫监测方案》,2007年出台《国家鼠疫控制应急预案》,2011年出台《鼠疫诊疗方案(试行)》。
这也得益于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以及充足的财政支持,《全国鼠疫防治“十二五”规划》也提到,“‘十一五’期间,我国进一步强化了鼠疫防治的规范化管理,先后印发了《国家鼠疫控制应急预案》、《鼠疫诊断标准(WS279-2008)》等;不断加大疫情防治投入,中央转移地方补助经费逐年增加;疫情的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病例救治、大型活动和大型工程建设保障等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自2017年起,中国疾控中心先后派出2批10名专家作为中国政府卫生专家组赴马达加斯加,帮助马方应对鼠疫暴发疫情和防范工作。
最新的消息是,11月6日,中国疾控中心与马达加斯加国家公共卫生研究所签署了两个机构间合作谅解备忘录,双方将在鼠疫等传染病防控、诊断技术、应急处置支持、公共卫生实验室体系和能力建设领域开展深入合作。
传染病没有国界,全球化背景下,鼠疫防控更需各国相互合作,风险共识。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2012北京医改盘点
擅长领域:中西医结合治疗耳鼻喉科的各种疾病。尤其专治变态反应性疾病(过敏性鼻炎、哮喘、荨麻诊)
擅长领域:感冒、咽痛、发热、咳嗽、哮喘、鼻炎、口疮、厌食、腹痛、腹泻、便秘、胃炎、遗尿、多汗、抽动、失眠、结石、湿疹、皮癣、荨麻疹等病症,对痛经、手脚冰凉、不孕不育、月经不调、乳腺增生、胃下垂、关节炎、脉管炎、颈肩腰腿痛、肿瘤等疑难杂症有独特疗法,并专于术后体质调理和亚健康保健。
擅长领域:内科疾病,尤其是在呼吸系统(如急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咽喉炎,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等)和消化道疾病(如胃肠炎,胃溃疡,脂肪肝,肝炎,胆囊炎等)诸病种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