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拿着基因检测报告的“准病人”:大夫,我啥时候会得肝癌?

2018-11-05 01:02:55医脉通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面对基因检测结果,医生不应建议其做不必要的检测,取而代之的是提出一个监测计划,帮助其早发现、早干预可能存在较高风险的疾病。

  “大夫,我老年痴呆啥时候发作啊?”

  34岁的丽莎拿着某知名基因检测的报告,走进神内科诊室。

  “大夫,你看这儿写着,我是APOE4基因突变携带者,阿尔茨海默病患病风险增高。还有这儿,我是PKHD1致病基因携带者,遗传性多囊肾病风险很高。这是什么意思啊?这病严重吗?”

  丽莎一字一顿读着生涩的病名,想从医生口中知道,自己怎么才能“不得阿尔茨海默病和遗传性多囊肾病”。她还问了一个更要紧的问题:“这都是遗传病吧?那我现在要二胎,有风险吗?”

  不少医生发现,最近一两年带着基因检测报告走进诊室的“准病人”,越来越多了。

  


  “我是不是得提前退休啊?我能不能要孩子?我会不会得老年痴呆啊?”这些问题的第一个特征,是离医学远、离哲学近;第二个特征,是让医生束手无策、无从解答。

  认识你自己:基因检测的悄然火爆

  这年头,做基因检测已经成了一种风尚。23魔方、水母基因、微基因,众多基因检测进入我们的视线,内容千奇百怪:祖源分析、健康风险评估、遗传病基因携带检查、运动能力、喝酒红脸风险……

  基因检测的火爆,与许多高知大V的站台不无关联。我第一次了解“基因检测”,是看了健身大V斌卡的软文,大意是“通过检测了解你的碳水、脂肪代谢水平,能让健身事半功倍。”但当时只是心动,没有行动。

  后来在知乎上,看到papi酱在镜头前夹起一块苦瓜,嚼了嚼说:“好苦呀!”然后提出了一个终极问题:为什么有人吃苦瓜苦、有人不苦呢?

  Papi酱指着手机上的检测报告向你解释道:“原来是我对苦味比较敏感啊!”然后又说“我这个人抗压能力比较强。”最后,视频定格在“Papi和你一起测”几个大字上。

  看到这儿,北上广深的白领粉丝或许会有八成心动、三成下单了。“我对苦味敏感吗?我的抗压能力强吗?”每个人都对自己感兴趣,都想事半功倍地健身、减肥、养生,基因检测正捕捉到了这个欲望缺口。

  科学性:结果靠谱吗?可信几分?

  在我的亲友中,不完全统计就有至少10人购买了基因检测服务,还有的直接买了家庭套餐。我们办公室同事,也没抵挡住诱惑,相约团购了几套。

  历经近1个月的唾液样本采集、回寄样本、分析检测,报告呈现在眼前时,我们却油然而生“受骗感”:这位同事的“抑郁症风险”,显示是平均人群的0.1倍,在105种疾病中位列末尾。

  然而,她告诉我们,自己18岁时就在精神专科医院确诊过抑郁症,是个发病早、病史长的“典型病例”。而且在她的直系血亲中,爷爷、舅舅、大伯都曾被确诊抑郁症或双相障碍,家族性抑郁高发几乎是没跑儿的事。

  这个“误差”,是不是发生得过于小概率了?

  另一个问题也来了,健康风险中赫然位列榜首的那几项,比如银屑病6.43倍、心源性猝死2.49倍、胰腺癌1.99倍,我该当真吗?该多大程度当真?我需不需要去医院挂个号,了解下预防措施呢?

  实际上,消费级基因检测的假阳性、假阴性,一直是处于风口浪尖上的争议性话题。

  医学遗传学权威学术杂志《Genetics in Medicine》今年3月发布的研究结果显示,Sanger法(消费级基因检测的常用技术)测序结果的假阳性率高达40%,也就是说,每5个报告说“某病风险增高”的人里,就有2人是误报。

  假阴性问题同样严峻,华大基因的“无创检测事件”就是一例。

  面对结果,如坠云雾的不光是消费者,还有医生。别看数字精确到了小数点后两位,想对它做出精确解读却几乎不可能。

  就目前的医学水平,让医生解释与评估个体的遗传变异风险、给出详细的预防计划,近乎痴人说梦。同样来自《Genetics in Medicine》的研究指出,三分之二的医生不愿意解释基因检测结果,93%的儿科肿瘤医生认为,基因检测公司在公布所谓的“报告”之前,应当先咨询遗传医学专家。

  病人就是要问,我该怎么回答?

  当精准医学走进大众视野,医生就尴尬地夹在了二者中间。

  不管怎样,就是有病人专门挂了你的号,拿着一纸基因检测报告来问你:“医生,我的肝癌风险有10倍高,咋办啊?”你该如何应对?

  这个“太极”不好打,但有三个以不变应万变的原则:

  1.没有“愚蠢”的问题

  有的医生毫不掩饰自己对基因检测结果的嗤之以鼻,直接说“这个结果不科学,你不用当真,回去吧!”甚至嘲笑患者“你怎么还信这种东西?”

  这么不走心的回答,来找你的“病人”当然觉得是在敷衍,不会买账,轻则追问,重则投诉。此时你要了解,他之所以费劲地排队挂号,无非是想吃颗“定心丸”。

  你虽不是神仙,不知道他“几岁会得老年痴呆”,但可以花两分钟,解释一下目前基因检测的局限性,让他心中有数。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医学遗传学的进展瞬息万变,我们很难断言,某个基因位点是否与某种疾病相关,大多数专科医生都对遗传学领域知之甚少。所以,说出你的观点时,尽量别带“主观色彩”。

  3.检查:三思而后行

  如果一个人的报告上显示“多囊肾风险是平均人群的10倍”,他估计会追着医生做肾脏超声检查,不做不罢休。

  作为医生,你真的要给一个无指征的健康人,开这张检查单吗?更进一步,如果诊断方式不是超声,而是有创的活检甚至手术,这个风险谁来担?

  日本医学界发生的案例表明,临床医生的重要义务之一,是帮助患者权衡不做诊断的潜在益处,与做不必要诊断的潜在风险。这意味着,面对基因检测结果,医生不应建议其做不必要的检测,取而代之的是提出一个监测计划,帮助其早发现、早干预可能存在较高风险的疾病。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中国领先的健康门户网站,中国互联网百强,于2000年3月9日开通,中国历史悠久、规模最大、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平台。多年来,在健康资讯、名医问答、就医用药信息查询等方面持续领先,引领在线健康信息,月度覆盖超4亿用户。

特别策划
肝癌
  • 注射用胸腺五肽

    本品适用于:恶性肿瘤病人因放疗、化疗所致的免疫功能低下。 (1)用于18岁以上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2)各种原发性或继发性T细胞缺陷病(如儿童先天性免疫缺陷病)。 (3)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缓慢,隐袭发生,临床表现多样、变化多端一种涉及许多系统和脏器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于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障碍,产生多种自身抗体。可累及皮肤、浆膜、关节、肾及中枢神经系统等,并以自身免疫为特征,患者体内存在多种自身抗体,不仅影响体液免疫,亦影响细胞免疫,补体系统亦有变化。发病机理主要是由于免疫复合物形成。确切病因不明。病情呈反复发作与缓解交替过程。) (4)各种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的疾病。 (5)肿瘤的辅助治疗。[详细]

    去看看 ¥7.8
  • 注射用核糖核酸Ⅱ

    免疫调节药。适用于胰腺癌、肝癌、胃癌、肺癌、乳腺癌、软组织肉瘤及其它癌症的辅助治疗,对乙型肝炎的辅助治疗有较好的效果。本品亦可用于其他免疫机能低下引起的各种疾病。[详细]

    去看看 ¥1002.0
  • 灵芝胶囊

    宁心安神,健脾和胃。用于失眠健忘,身体虚弱,神经衰弱。[详细]

    去看看 ¥5.9
推荐专家更多
  • 周南南副主任医师深圳市蛇口人民医院

    擅长领域:2003年研究生毕业于广东医科大学临床心血管专业,副主任医师,毕业后长期从事急诊科工作,擅长恶性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绞痛、高血压病、冠心病、上消化道出血、糖尿病酸中毒、脑梗塞、脑出血等疾病的诊治。参与市级课题一项,区级课题一项,发表国内外核心期刊文章数篇。

  • 冯惠玲副主任医师佛山市中医院

    擅长领域:中西医结合治疗耳鼻喉科的各种疾病。尤其专治变态反应性疾病(过敏性鼻炎、哮喘、荨麻诊)

  • 周佩明副主任中医师广州中医药大学佛山固生堂国医馆

    擅长领域:专长糖尿病及并发症、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及内分泌相关疾病的中医调治,对眩晕、头痛、呼吸道疾病、胃肠道疾病、腰痛、关节痛、月经病、皮炎湿疹等常见病均有一定诊治心得。

推荐医院更多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