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类:独家品种进目录,没有必要做品牌
有独家品种进入目录的企业,拥有了定价上的主动权,对企业来讲确实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不仅能上量,而且能保证较好的利润空间,企业认为这是端上了铁饭碗,没有必要在品牌上投入了。
这类企业的想法也是一种“基药品牌营销近视症”的表现。
第一,独家品种,并非“独享市场”。如果基本药物目录产品在基层医疗机构全部配备使用,其他医疗机构按比例配备使用能执行到位,对于独家品种来说“铺货率”是没问题了,但是独家品种并非无可替代。
例如:中新药业的独家品种“速效救心丸”,化瘀宽胸类中成药,用于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可替代品种中有中成药“冠心苏合丸(胶囊、软胶囊)”、“地奥心血康胶囊”、西药“硝苯地平”、硝酸异山梨酯等;再如:中恒集团的注射用血栓通(冻干),活血祛瘀类中成药,用于活血袪瘀、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的治疗,可替代品种中成药有血塞通注射液、注射用血塞通(冻干)、丹参注射液、西药有更多细分的心血管系统药品,这些都是基本药物目录里的产品,存在可替代性,所以,市场独享并不现实。
当然,这些品种并不像“云南白药”,是独家也是OTC品种,上述品种都是处方药,法规上不允许进行大众广告宣传。其针对消费者的品牌营销途径是需要“曲线救国的”,通过一个OTC品种,最好是与独家品种所治病症(如活血化瘀)类似的OTC品种,以此带打品牌,为独家品种创造品牌优势。
第二,品牌,是基层医生、患者选择的重要参考。上面分析了独家品种也有可替代性,有可替代性,就存医生和患者选择的问题,“对症、安全、有效”是选择的首要标准,尤其是中药注射液品种的安全性,出现过多起安全事故。农村患者普遍缺乏专业的药品知识,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生专业水平相对不高,那么对“对症、安全、有效”药品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医生、患者对企业实力和品牌的认可、信任,企业品牌传播和基层的学术推广就显得至关重要。
第三、消费者自我药疗和诊疗意识增强,品牌将左右消费的能力日渐增强。随着我国教育保障和文化水平的提高、网络信息媒体的普及、对健康的重视程度提高、医患关系的不和谐,促使消费者自我药疗和诊疗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在选择药品和治疗方式上,自我介入的程度提高,“品牌消费”特征将日趋明显。对消费者来说,独家品种并不能代替品牌让他们对药品的安全、疗效放心!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