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医药市场中临床推广模式与OTC营销模式同时并存,两者可谓各有千秋,泾渭分明。但近年来,临床推广模式遇到了诸多障碍与难题,不少医药企业纷纷谋求新的发展空间,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医药市场格局。由于一些患者只是被动接受医生处方,不少在业内享有盛名的医药企业,在大众化市场却默默无闻,甚至可以说毫无知名度。这些企业在拥有市场占有率与利润的同时,为了提升患者对自身产品的指名购买率,开始谋划品牌出路,希望有一个与之相匹配的品牌知名度,以应对自主消费型市场。因此,一个新的营销现象开始出现:把处方药当OTC“卖”。处方药企业呼唤结束有销量没品牌的时代,多数企业表示要经营品牌,如此才能长盛不衰。
把处方药当OTC“卖”,这个策略似乎为处方药营销开创了一条思路。细细想来,这样的成功案例还真有不少,很多畅销产品就是处方药,其相当部分的业绩来自零售药店。当然,这里指的是部分药品,其功能大都具有保健作用,在安全性方面与OTC比较接近,只是因为批号问题,划为了处方药类。
从曲美、澳曲轻的成功营销案例分析,多少可以看到处方药营销中一些OTC运作的策略与手法。还有治疗感冒的严迪、增强免疫力的孚泰转移因子口服液等,甚至早期古汉养生精(没有OTC文号以前)的营销推广,也都或多或少有一些类似OTC运作的痕迹。当然,目前政策环境不同了,处方药的广告宣传受到更加严格的限制,相应地,营销策略也必须作适当的调整,既不能违规操作,也不能没有宣传推广。主要是看如何巧妙把握一个度、如何巧妙借势了。综观目前一些处方药的营销手法,从中我们其实不难发现有些值得借鉴的策略。
好商标名与好广告语的结合
处方药不允许在大众传媒上做广告,并不等于处方药就失去了大众传媒这个宣传阵地。策划力要解决的就是产品推广中的一些问题,因此,必然会寻找一些奇门怪招,找到捷径与突破口。在策划方面,一些产品必然会在不违背政策法规的情况下,打一些擦边球,寻找“第三地带”。因此,好的商标名字和好的广告对于传播产品信息就极为关键。有巧借名人名字谐音的,有直接从功效利益点上做文章的,也有借助企业品牌的,等等。基本原则就是既要规避政策法规的明文禁令,又要让消费者一看就明白产品的主要用途。有了好的商标名,我们可以宣传名字,可以将商标名揉合在广告口号里。当然这需要创造一个好的机缘。
也有企业与专业医疗医药机构合作,以特色医疗机构的名义避开对产品的直接宣传,只诉求解决某某症状,通过专家咨询热线、专家门诊来完成产品信息的传播。只要寻找到一个准确的核心宣传点,这种策略的效果往往很不错。
数据库营销与连锁药店结合
营销是保健品企业惯用的手法,通过数据库进行会务营销、旅游营销、餐饮营销,甚至直销,可以解决沟通不畅、或者沟通不到位、不深入等问题。数据库营销的关键是要建立一个丰富、有实效的数据库,这样才有可能开展深度服务营销。相对成熟的数据库营销一旦得体地引入药品行业,特别是通过与患者的深度对话与交流,必将大大促进药品的销售。
目前,连锁药店已经深入社区,可以通过连锁药店发展会员,为会员提供专业咨询服务和跟踪服务,甚至可以提供上门式的健康顾问服务。整理好这些会员的资料就可以建立一个不错的数据库,据此即可开展药品推广的一对一服务营销。这种做法不仅将对社区内的患者产生较好的影响,这种影响还将辐射到周边地区。
专家讲座与连锁药店的互动
不少保健品、OTC品种都在沿用专家讲座的作用,而且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专家讲座是以自身的权威性、专业的指导服务赢得市场的。因此,处方药企业可借助连锁药店的信誉和资源优势,将过去经常采用的专家门诊进行演变,组织一些退休医生或老专家定期开展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强化大众对相关疾病的预防及保健理念,通过对病理、药理知识的普及教育,结合产品实际,为患者提供专业咨询和顾问式服务。这样做其实就等于宣传了产品,可有效加深患者的品牌印象与指名认购率。
采用这种模式时要注意区别于一般企业所组织的旋风式专家讲座。因为与药店合作时,药店等于是一个固定的讲坛,考虑到药店的声誉和品牌的长期策略,专家讲座应尽量提供一些实用的、非功利性的健康知识,让消费者觉得可以信赖,并希望长期得到这种专业的健康咨询服务。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