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起,按照国家新出台的《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正式开始启用。新国标中,对献血者年龄上限,从55岁适当延长到了60岁;同时,新规不再将女同性恋者列入禁止献血范畴,而有性行为的男同性恋者则被明确禁止献血。这引发了是否“歧视”的争议。
此次新规的出台,一方面体现了主流社会对同性恋群体的逐渐认同,而另一方面没有明确透露且引起广泛联想的是,“血荒”,是不是又来了?卫生部放开女同性恋献血,是不是为了缓解血荒,但“男同”和“女同”认定本来就没有确切方法,因此这一政策,并非为了解决血荒……[详细]
我国有这么多爱心献血的人,“血荒”为什么总来?其实原因很简单,一方面在于愿意献血的人少,或者说增加率不高,而临床用血需求量却在迅速加大。例如,2012年的江苏省常州市,2011年临床用血同比增长仅为8.7%,但2012年上半年同比增长却为18.7%,一个月用血量达1.408吨。
而我国目前献血的群体分布极不均衡,献血主力军为学生、公务员、官兵等固定群体,每当遇到“血荒”,我们总能看到官兵、教师、学生、公务员排队献血的壮观景象。然而一旦遭遇暑假、寒假等情况,血库储备用血就会发生波动,而此时一旦出现突发用血状况就极有可能导致“血荒”……[详细]
当前我国人口献血率仅为0.84%,远远低于世界高收入国家的4.54%和中等收入国家的1.01%。而人口献血率未达到1%的最低要求,即说明献血量低于通常被视为必要的水平。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不愿意献血?因为,“一人献血,全家受益”这句献血宣传语产生了怀疑。
不少献血功臣遭遇“用血难”被血站要求“互助献血”或者“付费用血”,类似报道被媒体大肆报道。然而,很多情况可能并非血站故意设卡,而是血站真正的“空血”了。虽然每一次曝光后问题都能得到妥善解决,但连篇累牍的报道,以及极度繁琐拖沓的报销制度,让本来想献血的人产生了疑虑……[详细]
女同性恋有性行为也不易传播疾病,男同性恋艾滋感染比例较高。数据显示,女同性恋感染艾滋的机率实际上比异性恋更低,而且血液还有严密的检验流程,因此女同献血安全问题无须忧虑。[我要关注更多女同献血问题]
目前,社会上对医院及血站最为诟病的“有偿用血”,不少义务献血者在捐献血液后到医院使用血液却需要支付每单位220-1400元不等的费用,甚至还需要义务献血的“功臣”们采用自体输血、亲友互助献血等方式来解决,让献血者颇为心寒。
实际上,义务献血并不等于血液成本为零,在商业社会中,一切皆有成本,且均需要消费者自掏腰包,血液也是一样。无偿献血者在用血时的收费,并非血液本身的收费,而是保存血液以及医务成本方面的收费。当然,有关部门在此问题上没有及时公开解释说明,对误解产生也有相当的责任……[详细]
以一袋街头采血车采集的血液为例,献血者血液成本为零,其他可计算的成本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部分为耗材成本,包括体检、初筛、采血等过程所消耗的耗材,约40元,另一部分为各类检测试剂成本,如艾滋、乙肝等,约为181元;第三部分则为发放的献血纪念品和保险,约15至20元。
如果取出3%的不合格血液,加上血站建设成本、人员工资、存储设备、管理、运输、临床输血等成本,一袋全血的价格远远超过国家物价局规定的220元每单位(全血),目前我国用血的价格之低甚至远远低于成本价,而民众依然不买账……[详细]
多少年来,“”一人献血全家光荣、“一人献血全家受益”的口号一直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也一直是驱动不少市民义务献血的重要动力。但实际上,不少义务献血者很快发现,报销费用经常出现拖延、延时等情况,当年宣传的“一人献血、全家受益”难以实现,义务献血的爱心再遭打击。
根据《献血法》,无偿献血报销流程需本人凭《无偿献血证》、身份证,以及医院用血收据,到采血地献血办公室或血站办理;经献血办公室或血站审核无误后,在《无偿献血证》和医院的正式收据上加盖付讫章退还本人。凭收款单据付款,并造册记账,没有一两个月很难搞定,与献血时的方便快捷形成了天壤之别……[详细]
作为一项典型的公益项目,公众非常希望国家管理部门和血站建立一套透明的监管机制,包括财务公开、采血成本、血液流向等,但现实中民众根本不知道自己捐献的血液是否通过监测,是否已被使用,是否救助到了他人,尽管卫生部门一再强调血站不存在无偿献血赢利,但单纯的“说”不足以服众。
一袋血几百元的费用合不合理,血站是不是存在着暴利,这些都不是一篇简单的新闻通稿能够搞定。公众希望看到的,是一整套的“明白账”,包括血液采集、储存、分离、检验费用,包括血站员工的福利待遇,包括与国外血站运营成本的横向比较等等……[详细]
在道德倡导之外,制度化建设尤其是走公益性、互惠性道路,仍然是缓解血荒的治本之策。从供血机制看,要坚持走公益化道路。血荒就是信任荒,而这种信任荒正是要靠“看得见”的公益性来恢复信任,而民众也并非“冷酷到底”,只要有了方便可行的义务献血者用血报销制度,公正透明的用血机制,献血的人不会少。
依靠血荒时期发布“血库告急”“献爱心”的义务献血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信任”是这个冷漠的商业社会最为欠缺的温暖,而公正与透明才是获得民众信任的源泉,如果没有公正与透明的用血机制保驾护航,再多的“爱心”也会在猜忌中逐渐冰冷,下一次血荒的来临,也只是时间问题……[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