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太空技术,人们往往想到人造卫星、空间站、月球车、宇宙飞船、火星探测等等,却并不觉得与“健康”有什么关系。事实上,太空技术已在人类健康领域得以广泛应用,如家家户户常备的红外线体温计源于红外线天文观测技术,检查时常用的CT机则源于提高月球照片清晰度而做的计算机图片增强技术。
太空技术的合理利用将推动人类健康的整体发展。11月17日-19日,“2019太空技术和平应用(健康)国际研讨会”(简称“珠海国际太空大会”)在珠海召开。医疗健康正是大会的聚焦点之一,来自世界各国的科学家、宇航员、业界领袖、政府官员等1000余名代表在此共同探讨产业发展,深化多边交流合作。
大会现场
太空技术应用
从宇航员健康到全人类健康
太空技术,被誉为科技群山之顶的珠穆朗玛峰。
国际和平联盟(太空)执行主席王天怡博士
国际和平联盟(太空)执行主席王天怡博士介绍,太空技术无国界、高边疆、触手可摸,方便面、冰淇淋、微波炉、信用卡使用系统、电视转播、互联网等,都来自太空技术。目前,太空技术正在健康、教育、工业、农业,林业、环保和灾害预防等领域广泛使用。
英国科学与技术理事会会长芭芭拉·吉内利
“太空技术在健康医疗的应用,将促进地球上人类健康福祉的提升。”英国科学与技术理事会会长芭芭拉·吉内利表示,太空的环境会对人类产生一些独特的刺激,通过了解人体以及其他生物在空间环境做出的反应,将为我们对生命过程的理解提供新的视角;而且,在太空的研究由于没有重力的影响,很可能会带来一些全新的科研成果和全新的生产工艺流程的认知。太空技术的利用还能更好地对地球环境进行检测,进一步改善人类在地球上的健康状况。
中国宇航学会副理事长王一然
全世界的科学家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空间生命医学研究的探索。中国宇航学会副理事长王一然介绍,空间生命基础医学研究源于为了航天员适应太空环境而开展的相关工作,包括太空失重、辐射、封闭环境、有毒气体等各种因素对人的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影响,探讨其机制,即制定有效的防护措施,并保证在轨人员的生命安全,心理生理健康。
这些研究成果也将对在地球里生活的人们产生影响。
“人体在太空中会有各种各样的应急反应,很多应急反应都类似在地球上生活的人们衰老的状态,我们为航天员开发出的抗衰老策略也可以应用到地面老龄人口身上;长期在太空中工作和生活,骨密度和肌肉密度会下降,所以航天员膳食中富含蛋白质和碱性生物膳食补充剂并会进行相关锻炼,航天员的膳食设计和康复训练是不是也可以用于老龄化人口?”芭芭拉·吉内利举例道。
连接天地
太空探索促进医疗创新
目前,已有不少太空技术广泛应用于医疗,如常见的红外线体温计、CT机、隐形牙套等。这些以往只在“天上飞”的航天技术经过民用化,已经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将持续推动医疗技术的创新。
深睿医疗联合创始人、CEO乔昕
“人工智能、远程医疗、可穿戴设备、医用机器人,将是太空技术在健康领域民用的四大突破点。”深睿医疗联合创始人、CEO乔昕预测。
他表示,太空环境下能携带的装备和人员都有限,这些技术是宇航员们“在天上”期间的健康保障。可穿戴设备或便携式检测设备收集的信息经过远程实时传输至地面,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分析数据得出相关结论并提出健康管理意见,医疗机器人直接给予或通过远程指导完成相关治疗。这些已经得到认证的太空技术转化为民用,不仅能更快地促进产业发展,还可以节省很多前期研发资源。
2019太空技术和平应用(健康)国际研讨会简介:
2019太空技术和平应用(健康)国际研讨会由中国宇航学会、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国际和平联盟(太空)联合主办。大会吸引了国际宇航联合会、国际宇航科学院、国际空间法学会,以及美国航天基金会、太空探索者协会、国际空间医学全球峰会、国际空间大学等七大世界主要航天组织的广泛参与,他们作为特别支持单位,首次与中国主办方一道联合举办这场历史性意义的航天盛会。8个世界主要航天国家,8场高端论坛、66个主旨报告,内容涵盖航天科技创新,医疗健康,遥感探测、空间育种、智能制造等多个前沿领域。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擅长领域:擅长:儿童哮喘、儿童慢性咳嗽、小儿间质性肺病及呼吸系统疑难病的诊治。
擅长领域:主治感冒、咽痛、发热、咳嗽、哮喘、鼻炎、口疮、厌食、腹痛、腹泻、便秘、胃炎、遗尿、多汗、抽动、失眠、结石、湿疹、皮癣、荨麻疹等病症,对痛经、手脚冰凉、不孕不育、月经不调、乳腺增生、胃下垂、关节炎、脉管炎、颈肩腰腿痛、肿瘤等疑难杂症有独特疗法。
擅长领域:毕业于山西长治医学院,从事内科临床工作二十多年,从事社区全科八年多,擅长社区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工作,尤其是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脑卒中、慢性咳嗽、支气管哮喘等疾病的诊断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