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是第十四个世界献血者日。39健康网从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主办的“2017年世界献血者日宣传活动”上获悉,2016年北京市参加无偿献血人数共39.4万人次,常住人口无偿献血率达到每千人18.7次,居全国城市之首。
6月14日,由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主办的“2017年世界献血者日宣传活动”在北京举行。在本次活动上,北京市红十字会血液中心为向首都无偿献血工作捐款的个人、企业颁发证书,并宣布“首都献血服务网”、“首都献血APP”、“首都献血微信公众号”正式上线,方便市民了解无偿献血相关知识,以及有献血意愿者预约献血等。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医疗安全与血液处副处长张睿在活动现场表示,无偿献血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公益性事业,是一项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家庭幸福安康的民生工程,更是一座城市文明进步的标志。
“提供安全、充足的血液是每个国家全国医疗保健政策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无偿献血及血液安全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未来要进一步推进北京市乃至全国无偿献血事业的健康发展,提升无偿献血服务水平,为保障临床血液供应及用血安全贡献力量。”张睿说。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医疗安全与血液处副处长张睿
提高无偿献血意识 实现供血自给自足
无论是有计划的治疗还是紧急干预,血液都是非常重要的医疗资源。血液和血液制品每年在全球能够挽救数百万人的生命,并能帮助罹患危及生命病症的患者延长生命并提高其生活质量,同时支持复杂的医疗和手术程序。对于各种自然灾害、事故等紧急情况时的伤员治疗,以及孕、产妇和儿童卫生保健等方面,血液都具有不可或缺的价值。随时确保充足的血液供应离不开整个社会和献血人群定期参与无偿献血。
献血率和用血量是国际上衡量一个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两个重要指标。目前,北京全市共设有采供血机构4家、固定献血屋2个、固定献血方舱14个,并在16个区设有街头流动采血点60个,基本形成了布局合理、管理规范、质量可靠的采供血服务网络。据统计,2016年北京市参加无偿献血人数共39.4万人次,采集血液总量共计68.6万单位。
尽管如此,由于北京优质医疗卫生资源集中,大量来自全国的危急重症患者来京就医,医院的用血需求呈持续上升趋势,无偿献血量仍难以满足临床用血的需求,血液制品供不应求。相比全球高收入国家的献血率为每千人33.1次,中等收入国家为11.7次,低收入国家为4.6次。北京市常住人口无偿献血率达到每千人18.7次,虽位居全国城市之首,但全民参与无偿献血的社会氛围还有待提高,无偿献血事业仍任重道远。
北京市献血办公室主任、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主任刘江表示:“北京无偿献血现状也正是全国献血与用血情况的一个缩影。在临床用血量逐年增高的背景下,鼓励更多民众参与到无偿献血中来,对于缓解‘血荒’、挽救生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是达到以无偿献血为基础,实现供血自给自足目标的关键。”
强化血液质量管理 保障临床用血安全
血液安全重于泰山,血液检测是确保临床用血安全最关键的环节之一。目前,我国持续强化血站核酸检测质量控制,血液质量管理水平持续提升。为进一步提高血站质量体系建设,强化实验室质量管理和保障能力,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在最新颁布的《血站技术操作规程》中规定,将化学发光免疫分析试验(CLIA)纳入血站血清学检测技术中,联合核酸扩增检测技术(NAT),对血液中乙肝、丙肝、艾滋、梅毒等感染标志物进行检测。
刘江指出,随着对血液和血液制品需求的逐年递增,临床用血安全与血液和血液制品的质量和安全性管理也都面临着与日俱增的压力和挑战。自2012年国务院出台的《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以来,我国已于2015年末实现血站血液筛查NAT检测全覆盖,将乙肝、丙肝、艾滋病的“窗口期”从原来血清学检测的56天、82天和22天分别缩短至31天、23天和10天左右,在极大降低“窗口期”感染潜在风险的同时,也建立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核酸检测模式和管理体系。
“除了采用NAT以及CLIA检测,提升实验室自动化水平也是血站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通过全方位提升血站实验室检测技术及自动化水平,能够进一步加强血液制品质量管理,确保临床用血安全。” 刘江说。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