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要把分级诊疗做好,关键是动力机制要建立起来,简单地说就是大医院要选择放,基层要接得住,老百姓愿意去...从改革角度来说,就是要改革政策环境和政策设计。”
11月18日,在2016中国医院大会上,国务院医改办副主任、国家卫生计生委体改司司长梁万年在发言时说道,分级诊疗主要面临的问题在于大医院愿不愿意放,基层能否接得住。而要想破解这样的困局,我国的价格政策、医保政策、评价政策、财政投入政策也应该要围绕着分级诊疗制度的建设进行相应的变革。
关于分级诊疗的落实,在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就有明确的目标:到2017年,分级诊疗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基本形成,优质医疗资源有序有效下沉。到2020年,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逐步形成,基本建立符合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
目前可以看到,随着分级诊疗制度的建立,社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在提升,签约家庭医生服务数量在扩大,医联体队伍也在不断的壮大.....但是,距离分级诊疗真正落地的那一天还有些遥远。
大医院一半收入来自门诊 如何放?
“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门口罗雀。”这是当下人们一提起去医院看病,就会在脑海里浮现的场景。
大医院人满为患,所有的病都非得去大医院看吗?
“在大医院的门诊中,至少有50%不是它该看的病。”梁万年指出,其实当前很多常见病,多发病是可以在基层医院解决的,但是很多人并没有这样的就医习惯。而且从目前来看,如果取消大医院门诊,可能会导致大医院无法运行。因为大医院50%的运行费用来自于门诊。
这本身就是一个怪圈,那么怎样才是良性的生态圈呢?在梁万年看来,大医院要舍得把常见病、多发病转下去,然后接收下面转上来的疑难患者,在疑难病症的定价上,比如说手术,三四级手术可以定高些。然而当前的情况是大医院三四级手术的定价往往是亏本的,且做得越多越亏本。
除了大医院运行费用50%来自门诊,还有声音认为医联体也是一个“怪”圈。
最初建设医联体是期望病人去县级医院看病,但现实的情况是全中国医疗人员普遍紧缺,在这当中,县级医院和市级医院抢人都抢不到......
江苏省苏州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谭伟良主任认为,现在建立的医联体,其实未必是很好的,目前我们的医联体建设都是在圈地皮跑码头,而医疗服务费用越来越高,这不符合卫生经济学的要求。
谭伟良指出,医改应该是改革现在不符合医护劳动价值的价格体系统,然而仅是围绕公立医院改革,围绕药品改革,在这当中老百姓未必有太多获得感,这个是值得思考和研究的。
基层如何才能留住人才 “接住”病人?
如果大医院有50%的门诊病人是可以去基层看病,那么这50%病人怎样才会去基层,基层又是否有能力接住这些病人呢?
“在国际上,一些国家分级诊疗都是强制实施的,医疗保险也是强制的,医院之间逐级转诊,分级诊疗推行起来比较容易。我们的分级诊疗还是坚持居民自愿,然而由于我国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薄弱,居民信任度不够,分级诊疗要想真正落地这些问题得需要解决。”
梁万年介绍,目前我国的分级诊疗还是坚持居民自愿原则。然而基层薪资低,环境、设备等都远远比不过大医院,这样的条件本身就很难吸引住医务人员,更别说患者主动去看病了。
老百姓愿意在家门口看病,怎样才能实现呢?梁万年认为,首先是基层要有这个能力。例如建立医联体就是为了鼓励医院之间形成纵向的联合体,变成一个责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发展共同体。大医院的医生主动到基层看病,在短时间之内能够帮助基层解决优质医疗资源短缺问题,并且通过帮扶提升基层医疗的服务能力。
再次,基层要留住人。在会议现场,梁万年就抛出了一个疑问:如果现在基层医疗机构薪酬制度没有变革,基层人员为什么要干?
所以推行相关制度的改革是有必要的,例如薪酬制度改革。
“这也是推进家庭式签约服务的原因,一方面,全科医生、专科医生以及基层工作的医生跟老百姓签约,签约的对象特别是老人、慢性病患者,尤其在慢性病患者当中像高血压、糖尿病这一类在社区其实就可以得到很好的管理;另一方面,在签约服务中,为老百姓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或者特约的个性化服务,而签约服务所产生的效益可以给医务人员进行分配。”
梁万年说道,通过签约突破基层人员工资总量的限制,让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真正落到位,借助这样的方式来激发基层医疗机构的积极性,这才能够形成一个良性机制。
县级医院在分级诊疗的自我定位
在2016中国医院大会现场,除了有来自医改专家、大医院领导对分级诊疗的各抒己见,还有来自河南河北湖南湖北县级医院院长的声音。
众所周知,在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就有提到:到2017年,县域内就诊率提高到90%左右,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那么,目前县级医院距离这个目标有多远呢?
“90%的病人在基层医院解决,那重点就落在我们县级医院,然而县医院往往没有这个条件,我们需要考虑病人能不能住得下?能不能彻底解决病人的问题。”
来自湖南省冷水江市人民医院院长张贻戡介绍,作为县级医院来讲,加强自身的能力建设和管理是应该的,但是药品取消加成以后,县医院的利润少了,在这样背景下,县医院并没有经济基础再壮大自身规模。
而在河北省南平县人民医院院长刘玲看来,实现大病不出县,还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例如分级诊疗怎么分,哪些病应该在县医院看,哪些病应该在市级医院看,这些应该有明确的规定。
“按整个国家医改目标,实现大病不出县,控制在10%以内我们已经做到了。在2013年,我们已经完成了19%左右的大病不出县。”河南省登封市人民医院院长张国典指出,但是要想老百姓愿意留在这里看病,学科建设、技术引进、人才培养都是应该重点关注的。在医疗资源和医疗服务没有保证的情况下,老百姓也不会选择这样的医院。
而县医院目前面临的挑战不仅有内在的,还有外在的,一方面是上边大医院对人才和病人的虹吸,另一方面是来自民营医院的竞争,据张国典介绍,这种挑战在登封市就有发生。
而让湖北省公安县人民医院院长蒋平感到头疼是,分级诊疗“转上去容易,转下来难。”
可见,县医院能否接住病人,加强内涵建设、学科建设迫在眉睫。然而学科建设,医院发展都离不开人才,可是人才问题对县级医院而言就是一个瓶颈。
怎么样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刘玲认为,大医院专家教授到基层,对基层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提升是有帮助的。此外,专科建设还是要朝着慢病、常见病入手,重点打造医院科室的优势,这样也能够留住专业人才。
分级诊疗不是要去分 而是要去合
除了对分级诊疗主体中三大角色(大医院、基层医院和患者)之间关系的分析思考,在2016中国医院大会上,还有另一种思考,分级诊疗并不是要去真的去分,而是要去合。
“目前我们做的工作更多的是以医院、技术或者说以疾病为导向,分级诊疗的设计可能更多的从理论的角度出发,而对于病人的真正需求则关注得比较少。”
浙江省台州恩泽医疗中心主任陈海啸认为,分级诊疗的目的,通俗地来讲就是要让老百姓养成良好的就诊习惯。需要优化就医流程,改善就医秩序,以提高整体系统效率。但是目前的情况是都以各自为中心,追求的医院,科室的效益最大化,所以整个的卫生体系效率并不是很高。
在他看来,真正实现以家庭、社区为依托的医疗服务体系,需要围绕着患者的需求去建立有序的就医路径和连续的医疗服务,这应该是需要各个机构分工协作、各司其职,而不是分等级。
陈海啸表示,分级诊疗的目的是为了整合,分级诊疗系统的设计要根据健康的不同状况,不同的年龄段,疾病本身的轻、重、缓;治疗难易程度,合理的就医时间顺序,不同的地域医疗资源,还有不同的就医习惯和文化来制定。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擅长领域:擅长:儿童哮喘、儿童慢性咳嗽、小儿间质性肺病及呼吸系统疑难病的诊治。
擅长领域:在吉林三甲医院从事中医、针灸理疗工作二十余年。曾在长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研修,曾受俄罗斯政府邀请从事中医、针灸等中医诊疗工作。撰写国家级、省级医学论文20余篇,并亲自带教多名中医进修学生。擅长风湿、类风湿、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引起的各种关节肌肉疼痛,中风偏瘫、痿症、哮喘、癫痫、呃逆等消化系统、神经系统、骨关节、软组织、肌肉等疾患的诊疗。
擅长领域:擅长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胃肠肝胆等)、风湿痹病、鼻炎、咽炎、咳嗽、头痛、眩晕、耳鸣、心悸、冠心病、失眠、虚证及小儿感冒、咳嗽、纳呆、腹痛、腹泻、便秘等病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