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在官网发布信息,提示消费者不要购买“吸血鬼饮料”等产品。多地媒体曾曝光名为“吸血鬼饮料”、“吸血鬼日记饮料”、“吸血鬼血浆饮料”、“吸血鬼能量饮料”、“仿真血浆”的多种“品牌”血袋饮料在网络和实体店铺热销。
(在淘宝网已经搜索不到关于此类饮料的信息)
虽然这种店热卖,但是在部分网友及消费者还是认为,这种东西无论有没有生产许可证,看着就很恶心,称其为“奇葩饮料”。其实,这并不是食药监总局第一次叫停这种“奇葩”。今年5月19日,食药监总局还发布了关于消费者避免购买 “后悔药”“绝情丹”等糖果的提示。
综合两次叫停提示来看,食药监总局的理由是,此类产品未经任何部门批准生产,大多标签标识不规范,有些甚至为“三无”产品,并且存在迎合人们寻求刺激猎奇心理,误导消费者的行为。
如今,以吸血鬼饮料等关键词在淘宝网等网络销售平台上查询相关商品,已经查询不到结果,但是,5月份被叫停的“后悔药”、“绝情丹”等商品仍然有售,而在商品简介中,各商家多强调产品实体为糖果,而非药品。
两次叫停均是在这些“奇葩商品”销售火热之后,食药监总局才要求相关网络交易平台关闭所有销售此类产品的网店。同时,加强了网络监测和食品市场监督检查。产品标识不合规范,未经任何部门批准,甚至有三无产品,事后的严格监管算是一定程度上的亡羊补牢。
但“事后诸葛亮”总显得有些晚,宏观方面的监管也必定有微观上的欠缺,小编则认为,消费者是物品的买单者,进入口中的食品、饮料更是关系自身健康和安全,在此类商品的监管过程中应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比如养成看保质期、生产标识等商品信息的习惯,鉴别商品的真假。一旦发现不合规的商品,正如食药监总局提示的,可拨打12331热点电话向当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举报。
有网友调侃,中国人的“身体素质”已经不怕这些东西了,也有人感慨,如今花钱做消费者还要什么都懂,但是消费者自身多一些主动性,就是为自己多负一份责任。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