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注射液高疗效高风险,谁在拿患者的生命做实验?
朱宝利的担忧并不是空穴来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目前中药品种有九千多种到一万种,而列入国家标准的中药注射剂只有109种,只占中药总比例的1%。但是目前70%的中药不良反应案例都跟注射液有关系。
怎么样才能避免中药注射剂的安全隐患,更好地拓展中药市场?今年7月,国家药监局已经正式启动再评价工作,将围绕保障药品安全这个核心,从风险排查、综合评价、提高标准三个层面展开,双黄连注射液被列为首批再评价品种。但中药注射剂由于它的特殊性,需要药品生产管理各方拿出更多的行动,才能消除安全隐患。我们也专访了相关专家。来听听他们的意见。
叶祖光,中国中医药科学院研究员,原国家药监局审评中心中药室主任,长期从事药品不良反应研究。
中国中医药科学院研究员、原国家药监局审评中心中药室主任叶祖光:“我收集的中药的不良反应。拿中药不良反应做一个分母,然后把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做一个分子,求出来的这个百分比是大约75%,如果我们再把中药注射剂的所有的不良反应再做一个分母,把过敏反应做一个分子的话,那过敏反应大约也是占到70%到80%。”
叶祖光告诉记者,在医学界,中药注射液容易引发过敏反应早已经不是什么秘密。
叶祖光:“中药注射剂最可怕的不良反应是过敏反应,我们不可能拿人做过敏试验,一做要死人的,而现在是从动物做试验做的所有的过敏,动物的实验来预测可能在人身上发生的这种预测的一致性,可预测性,非常差的,第二,又回到我们中药的多成份,我们在技术上不可能把每个成份都分出来,而且也分不出来,有的它的含量可能很小,你以为那含量小了就没作用了,过敏按照经典上的过敏反应它和剂量是无关的。”
叶祖光告诉记者,除了技术障碍,中药注射液质量控制标准过低也是导致出现不良反应的重要原因。尽管目前对于中药注射液的审批标准已经非常严格,但是现在市场上的100多种中药注射液,有80%是老药,执行的是1985年之前的质量控制标准。而双黄连注射液等一些药剂,虽然是新药,执行的也是15年前的老标准。
叶祖光:“你比如说现在我们报一个新药,报一个新药的话,你要做分离、提取,里面的有效成分我要含量是多少,第二,要做安全性试验,毒理试验,引起不引起毒性,可是在1985年以前就没有这么规范,没有这么严格,没有这么全面。”
我们得知,按照老标准,中药注射液只要求对其中25%的成分进行有效控制,以双黄连注射液为例,仅有黄芩苷一项作为有效成分含量控制指标,对药品处方中金银花及连翘的有效成分则没有含量控制指标,而对树脂、砷盐等多项有害物质及总成分也未进行有效控制。
叶祖光:“常常也就是定一个成分,两个成分,出场一测,这个成分百分之几,那个成分百分之多少,一测都是,都合格,但是这话说回来,它固有的问题没解决,因为它可能有几十个成分,你只不过取沧海一粟而代表之。
张世臣,原国家药监局药品注册司司长,他告诉记者,中药注射液早期质量控制标准过低有历史原因。上世纪40年代,柴胡注射液作为首例中药注射液开始用于临床,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中药注射液的品种一度达到了1000多种。
中国中药协会副会长张世臣:“七十年代,那个时候大搞中草药运动,做了很多中草药注射液,这些个绝大多数没有做过安全(测试),就是它基础研究不够,有缺陷,重大缺陷。”
缺医少药的特殊年代造就了中药注射液生产的大跃进,此后因使用中药注射液发生不良反应的事件频出。尤其是近几年,双黄连,茵栀黄、清开灵等中药注射液,多次引发严重不良反应,有的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在医学界,中药注射液甚至成了高疗效高风险的代名词。1985年,我国实施《药品管理法》,对中药注射液的监管逐步加强,副作用过大,安全性难以得到保障的药品开始被逐步淘汰。
张世臣:“九十年代的时候经过整顿了,就剩一百多种了,我给它改成是边整顿边提高,但是成立专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之后,这个提高工作,没有继续做下去。”
记者:“为什么?”
张世臣:“那和某些领导人可能有些关系吧,我也不便评价。”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擅长领域:擅长中医药治疗痛经、月经不调、不孕等妇科疾病;应用中医手段调理亚健康、慢性疲劳疾病及多囊卵巢综合征。 青春痘、荨麻疹、咳嗽、气喘、眩晕、关节疼痛、口腔溃疡、小儿厌食等中医治疗。
擅长领域:感冒、咽痛、发热、咳嗽、哮喘、鼻炎、口疮、厌食、腹痛、腹泻、便秘、胃炎、遗尿、多汗、抽动、失眠、结石、湿疹、皮癣、荨麻疹等病症,对痛经、手脚冰凉、不孕不育、月经不调、乳腺增生、胃下垂、关节炎、脉管炎、颈肩腰腿痛、肿瘤等疑难杂症有独特疗法,并专于术后体质调理和亚健康保健。
擅长领域:擅长: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妇科疾病,对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结肠炎、月经不调、女性不孕、卵巢早衰、更年期综合征、乳腺增生等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擅长病后及术后身体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