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工程网友云无心对“‘草酸致肌溶解’说”感到怀疑,草酸(乙二酸)在食物中是广泛存在,菠菜中就有不少。草酸本身有腐蚀性,但如果量大的话,在进入血液之前就会对人的消化系统产生刺激,迅速导致呕吐恶心的反应。而目前报道的病人,起初几小时内并无明显反应。至于“柠檬酸和亚硫酸盐”,云无心表示,它们在食品中使用广泛,应该不会是“凶犯”。
不过从目前报道来看,“洗虾粉”成分究竟如何、是否还含有其他成分、不同地区的不同产品有没有成分差异……这些问题尚未有最终检测结果。因为此物成分不明,所以对“洗虾粉”本身难以评论。需要做的是:从医学上找出“横纹肌溶解”的产生原因;然后检测洗虾粉中是否含有那些“嫌疑成分”。
根据常理推测,如果真是“洗虾粉”作祟,那么其中的“有效成分”应该具有这样的特征:小分子,能直接吸收进入血液循环运送到肌肉组织;特异性地对肌肉组织发生作用,但对于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无明显影响。多数随同食物发生作用的有毒有害成分都会产生先恶心呕吐的症状,然后才发生其他进一步的作用,所以这种成分应该是一种比较特别的物质。
事实上,如果无法证明“洗虾粉”是罪魁祸首,那么问题就将更加复杂。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网友表示,从生产角度看,此类物质一直游离在“食品添加剂”和“食品加工助剂”的边缘,两者监管力度很不一样,助剂是不需要在标签中注明的,但添加剂就必须注明。据说在老版国标里食品加工助剂是隶属食品添加剂,同级监管的。结果新版里没提这茬。导致这个“灰色地带”经常会出些猫腻,主要靠行业自律……
*食品加工助剂:使食品加工能顺利进行的各种辅助物质。与食品本身无关。如助滤,澄清,吸附,润滑,脱色,脱皮,提取溶剂,发酵用营养物质等。一般应在制成最后成品之前除去,有的应规定在食品中的残留量,其本身亦应为食品级商品。
*食品添加剂: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的化学合成或者天然物质。
关于“小龙虾致肌溶解”
美国曾爆出9个相似案例
●松鼠声音
医学网友BOBO表示:从临床的角度来看,怀疑小龙虾是有充分理由的。这是从问病史所获得的最直接可能相关因素啦。因此,现病史大多写为“进食龙虾XX小时后,出现XX症状”。至于小龙虾是否真正引起,医生其实也不能作出合理判断和解释。他们此时的任务,大多是对症治疗横纹肌溶解去了。
当然,这些都是个案报道,很难说明一定由小龙虾或洗虾粉引起。
另一位医学网友青方则分析说:龙虾中毒引发的肌肉损伤和肌红蛋白血症有如下可能原因:1)龙虾被重金属污染,2)龙虾被某种细菌污染,3)龙虾中还有某种化学物质能抑制线粒体的功能,具体原因等待卫生部的调查。
青方认为很可能是龙虾被某种细菌污染,细菌毒素造成肌红蛋白血症,即使是加热之后,细菌可以被杀死但毒素还在。要检验到底是什么毒素,最好是能收集到小龙虾,然后做分析。
媒体网友拇姬报告说,经查,早在2000年,北大一院的袁云医生就曾经在《健康时报》上撰文,报道过当年北京出现过的一例因在家烹食小龙虾而导致急性骨骼肌溶解症的病例。袁云诊断系由“食物中毒引起”,并提及此种情况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多次,“其原因至今不清楚”。
对此,生物网友游识猷翻检资料后发现,2007年,有美国医生发现了两起食用鲑鱼(大马哈鱼)之后引起的肌无力和横纹肌溶解。美国关于吃淡水鱼类引起横纹肌溶解的病例报导比较少,至今共报告了大约23例。其中,发生在路易斯安那的9例,正是由于食用“小龙虾”导致的。
食品工程网友云无心梳理了一下目前报道所见的此事脉络,认为不排除存在这样的情况——几个人出现了某种症状,回忆起吃过某种食物,认为是龙虾惹的祸。然后消息传开,又有其他相似症状的人想起也吃过这种食物,于是这种食物就被当作了罪魁祸首。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擅长领域:内科疾病,尤其是在呼吸系统(如急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咽喉炎,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等)和消化道疾病(如胃肠炎,胃溃疡,脂肪肝,肝炎,胆囊炎等)诸病种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擅长领域:擅长中医药治疗痛经、月经不调、不孕等妇科疾病;应用中医手段调理亚健康、慢性疲劳疾病及多囊卵巢综合征。 青春痘、荨麻疹、咳嗽、气喘、眩晕、关节疼痛、口腔溃疡、小儿厌食等中医治疗。
擅长领域:呼吸疾病、小儿顽咳、哮喘,经产病、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肝胆病等。自拟双石汤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小金丹治疗慢性肝炎血瘀证疗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