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召回制度在很多国家都已经施行,但在我国,这些都还只是期盼。国家的相关标准不完善,企业自律缺失,监管部门总是跟在媒体的屁股后面跑,那些没有被爆的事件很多就在“行业潜规则”和“地方保护主义”的掩护下瞒天过海。面对诸多的问题,我们应该何去何从?
针对上述问题,有关专家指出:
1、建立国家标准体系
国家卫生部食品安全综合协调与卫生监督局副局长陈锐表示:将加快食品安全标准的清理整合,制定一批新的食品产品安全标准,初步建立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
他在卫生部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说,今年内将完成对食品污染物、真菌毒素、食品添加剂、致病微生物、农药残留和兽药残留等限量标准,审查《预包装食品标签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安全标准》;同时清理、审查群众日常消费的米、面、油、调味品等标准,并给予及时公布。
2、设立相对独立的部门进行统一监管
有关专家指出,我国监管部门监管不力的主要原因是监管部门太多。以食品安全为例,中国实行的是分段监管制,使得在行政监管上出现了空白地带。部门多了,反倒管不好。出了事情,各部门之间相互推卸责任。其实,只要有一个部门监管到位了,就不会有“海南豇豆”、“毒韭菜”之类的问题食品走上餐桌。专家建议,必须像日本、美国等国家一样,有一个相对独立的部门来统一协调食品安全的工作。应该好好考虑完善食品安全监督机制,食物的生产链很长,没有一个统一协调的部门是不可以的。
3、建立行业自律机制
有关人士指出,国内外实践证明“负责的监管责任者,诚信的生产经营者,成熟的消费者”是保障食品安全三大基本力量。食品工业发展迅速,加工工艺复杂繁多,各种添加剂、原料层出不穷,如果单靠行政监督、制定标准等行政管理,那永远也跟不上行业的发展,而且行政监督只是时点的管理而不如行业自身的全程管理。依靠行业组织力量,加强生产经营者自律是食品安全工作的重点,也是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建设关键。
4、完善相应法律法规,让违法成本远远高于企业利润
食品安全问题专家孙颎说:中国的食品安全多发与中国的特殊国情不无关系。中国有2亿农户进行农业生产,因此“非主观性”使用违规饲料和添加剂的“可能性很大”。
在食品的加工上,中国现在有100万个食品企业,其中正规大企业占不到3%,10人以下的不正规食品加工作坊占75%。而监管部门往往“抓大放小”,“小的抓不过来,只好抓大的。”
中国近期出现这么多的食品安全事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检验部门原来的抽查比例是10%,而现在的比例是30%,因此发现出来的问题也相应多起来了。政府应该加强专项整治的力度,重点打击不法商贩。而且中国食品安全的相关法律也有待加强。应该做到,要让违法成本远远高于企业的利润。
5、加强消费者认知
此外,相关人士经调查分析指出,消费者虽然普遍关注产品的安全问题,但对安全产品的认知程度较低。消费者的性别、教育程度、职业特征以及对相关产品的信任程度是影响消费者认知水平的主要因素。政府应该通过对产品安全知识的科学宣传,完善并明确中国标准的制定,来提高消费者对安全产品的风险意识和认知程度。从自身入手,让虚假宣传和违规产品无机可乘。
(责任编辑:刘伟霞)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广州市奶业协会理事长王丁棉反映中国牛奶标准是全球最差牛奶标准。卫生部去年制定的乳业标准中,原奶细菌数标准为每毫升200万个,1986年的标准是50万个。降低乳业标准为符合中国国情?为何中国人只能喝“世界最差”的牛奶?
擅长领域:呼吸系统疾病(如:发热、咳嗽、咯血、胸痛、发绀、困难,胸闷、心悸、打鼾……)及老年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支管扩张、肺炎、肺结核、胸部肿瘤、呼吸衰竭、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胃肠功紊乱、糖尿病、痛风、骨质疏松、风湿……)的诊断及治疗
擅长领域:内科疾病,尤其是在呼吸系统(如急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咽喉炎,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等)和消化道疾病(如胃肠炎,胃溃疡,脂肪肝,肝炎,胆囊炎等)诸病种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擅长领域:开设中医肾病专科 ,主要使用中医辩证施治方法治疗各类泌尿系疾病,如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泌尿系结石、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症以及男性性功能障碍疾患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此外,并擅长治疗中风、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以及慢支炎、胃脘痛,抑郁证等内科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