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暴力犯罪和暴力思想倾向不断滋生,视觉媒体暴力文化恶意滋长理应承担部分责任。暴力展示型的影视作品在青少年个体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而影视节目刻画的“虚拟”暴力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的价值判断、性格和行为的形成。国家制度决策者、媒体、学校、家庭应建构青少年健全的媒介素养,使他们远离影视虚拟暴力的伤害,并协助他们建立健全的人格。
不光是影视暴力,还有网络游戏暴力对青少年影响巨大。互联网将分散于世界各地的信息联结起来,成为吸纳、交换、传递、品味信息和分享文明进步的大平台,它增加了青少年吸收信息和知识的渠道,缩短了人际交往的时间和空间,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然而技术从来不是一个中立的力量,它往往是一把双刃剑,网络既有助于青少年开阔视野,接受前卫观念,关注世界前沿问题,又会传播一些颓废、黄色下流甚至反动的垃圾信息,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由此引发的青少年犯罪日益增多。
影像暴力的形态及其对青少年的道德影响
就已有的研究来看,谈论影像暴力的文章并不鲜见,尤其是关于影像暴力对青少年道德行为影响的研究 ,著述甚多。为此,在研究的深度上 ,对影像暴力予以细分,作深入探讨,当是进一步深入研究这一命题的重要路径。贾磊磊在《影像的传播》中,将影像暴力划分为心理型、动作型、机械型、社会型四类。笔者拟将影像暴力划分为话语暴力 、行为暴力、观念暴力三种形态,并就其对青少年道德的影响作相关探讨。
1.话语暴力及其影响
马克思主义认为,语言是人类社会生产、交流和管理的重要工具,离开了语言 ,人类的物质生产和交流活动都无法正 常进行 ,社 会管理也无法 展开。话语作为后现代哲学和文论的重要概念 ,其西文词是 discourse。法 国哲学家福柯 (Michel Foucault,1926—1984)指出,“话语不同于语词”(word)或“句子”(sentence),它不单纯指一种用来表达意义的时间的组合,而是一种“推理 的实践”。在结构主义看来 ,话语背后隐藏着一种看不见的权力 ,任何“话语”都是 “权力 的话语”o[23人类的支配欲、权力本性、英雄梦想、暴力本性、价值实现首先就 以话语 的方式“存在”于现实生活的每时每刻。当影视以视听形态去再现和反映生活的时候,权力争夺和暴力冲突也就成 了影视体现宣泄功能的首要选择。
进一步说,人类的斗争首先和最终都体现为管理层面和意识形态领域话语权的争夺 ,形而上层面话语暴力由此形成 。其话语暴力往往体现为以话语霸权方式传达的意识形态指 向的对话、独白或言语动作 ,构成所谓“媒介的暴力”,进而以其运载的意识形态构筑起新的“文化 霸权”,影 响大众尤其是青少年一代的消费观念和道德价值体系的建构。
就形而下而言,话语暴力往往体现为低级下流的攻击性 、侮辱性甚至流氓性的对话 、独 白或言语动作。由于受影像暴力带来的负面影响 ,青少年会模仿影视作品,把话语暴力带人生活 ,导致生活语言暴力化、粗鄙化,甚至引发暴力冲突 ,产生严重后果 。王岳川指出:影视中的“词语暴力,尤其是野性词语暴力,媚态的词语暴力 ,性词语暴力,肉欲词语暴力 、‘床’词语暴力和对‘家园’的排斥,对精神的排斥、对人的排斥的词语暴力 ……” 对当代文化和青少年道德的影响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
2.行为暴力及其影响
行为暴力是一种外在性和直观性的暴力方式,它以打、杀 、抢 、战争、性强暴等视昕直观、刺激 的场面和镜语叙事方式来承载和体现。就其影视样态而言,主要有枪战片、动作片、警匪片、战争片、武侠片等等。事实证明,影像讯息能迅即催化人的行为和欲望 ,诱发某种行为反应 ,比如,看了电视上的一则商品广告 ,有人可能会立即冲出家门去购买它。影视行为暴力对青少年 的影响尤其 巨大。早在 1995年,美国儿科院就发布消息 :上千次的研究结果证明媒介暴力可导致儿童 的攻击性行为 。1999年美 国儿童、青少年精神研究 院对 电视暴力影 响的研究 结果表明,影视暴力可能引起儿童和青少年如下变化 :
(1)对暴力毫无畏惧感 ;
(2)逐渐接受暴力是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的观点 ;
(3)不自觉地模仿电视中的暴力行为,对事物缺乏理性判 断和思考 ,失去道德理智 ,最后甚至违背社会规范、触犯法律 。
(实习编辑:陈振汉)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