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者: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内分泌科 王晓艺主治医师
记录时间:2020年2月26日
二十天前,我随广东援鄂医疗队乘南航包机直飞武汉,机场空荡的大厅和紧闭大门的商铺,让“战场的硝烟”扑面而至,心中第一时间敲响了战斗的鼓钟。时光如流,转眼间已在前线度过了难忘的三周,有过悲伤更有激昂——悲伤于患者离逝,激昂于病情好转;我们从未被沮丧打倒,从未被艰苦吓退,从未放弃希望也从未停止前进。因为我们是国家的精兵良将;因为我们身后有千家万户,我们共同组成了“抗疫”的百万雄师。
虽然已是身经百战、见惯风浪的老兵,但这场援鄂战役的艰苦仍旧出乎我的意料。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西院区东7区,是一个专门为我们医疗队的到来而开设的重症病区。开区后18个小时内便收满了50名重症新冠患者。很多病人年事已高,交流困难,病史采集困难,大大增加诊疗难度。虽然每天都有新情况、新困难,但也有新成效、新惊喜。
王晓艺主治医师在病区工作
2月7日,入武汉首日,稍作休整,直奔医院。常年习惯于加班的我们,从凌晨三点半直落至下午三点半,难以抵御的疲惫袭击着战友们的每个细胞。顾不上吃早餐和午餐,还未熟悉工作环境和流程的我们仍旧顺利完成了工作,打响了抗疫第一枪。下班后,顾不得困倦和疲惫,草草地向亲朋好友报一声平安,再次投入到防护服装备穿戴防护流程的演练;面庞经久不退的口罩勒痕,是我们向祖国和人民的承诺。不抛弃、不放弃,武汉我们来了,逸仙人与你们在一起!令人欣慰的是,努力奋战到第六天时,我们病区所有的重症患者病情平稳。
王晓艺主治医师(左)和周明根主任在调整医嘱
2月16日凌晨一次生死时速的救治,让我印象尤其深刻,由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内分泌专业为核心的医疗组利用“老本行手艺”成功处理了一起急重症病情。凌晨接班时,护士紧急报告121床患者血糖测不出(大于33.3mmol/L)。前期对新冠肺炎学习,强烈警示这类病人如不及时处置,病情变化快,死亡率高。快速了解病情查看患者,立即给予了强化降血糖、补液等相应处理,使病人平安度过了寒冷雪夜。内分泌科的作用当然不限于此,为了做质控,每次值班必将查看所有病人的核酸、化验结果,调整医嘱。平时看似简单的工作,此刻变得异常艰辛,连续6小时俯首案边让我每每发誓“回去一定做好运动与Keep”。不仅是我,每一位医生护士都在尽心尽力的工作,但最让我钦佩的还是组内两个老大哥。一位是王飞副主任医师,整夜巡视那些上了呼吸机的重症病人,根据病人情况调整参数。另一位是我们的组长兼病区主任周明根,他肩负着各种汇报填表工作,也坚持同我们一样奋斗在一线,每天忙到深夜,指导所有危重症的抢救。这就是我们团队,这就是最棒的逸仙人!
坚定、坚持,守得云开见天日,终于迎来喜讯频传,病区四位患者先后平安出院。2月19日,112床病人和113床病人是开区后第一批入院的患者,知道她们能够在我们的积极治疗下痊愈出院,我十分欣慰,只是遗憾没当面说一声再见,唯有遥祝她们平安健康。2月20日,审查完181床病人的所有检查结果,并报医疗队专家组审核确认后批准出院。当我们告诉老伯可以出院回家时,已84岁高龄的老爷子脸上散出孩童般笑容。出院时他庄重地写下一幅墨宝:“暴风雨后的太阳会更灿烂!暴风雨后的大地会洗刷得更加洁净!经过这次灾难武汉将更加秀美!人民生活会更加幸福!”这是入武汉以来,我们收到最珍贵的礼物。谢谢你们的理解,谢谢你们的鼓励。面对疫情,武汉我们一起努力加油!
如果说我们是战疫前线的战士,那我们的家人、同事、朋友便是强大的后方,他们给我的支持、带来的力量、输送的物资让我们安心战斗在此时的武汉,战斗在此刻的协和西院区。作为2003年在一线抗击过非典的老战士,我深信只要做好防护,便无需惧怕冠状病毒,深信在党中央和各级政府坚强领导下,一定能取得此次抗击疫情的最终胜利。接到医院组建援鄂医疗队的第一时间,在爱人的理解和支持下,我立即向组织志愿报名。虽然先生从喀什援疆一年刚回到广州,家中孩子尚小还需照顾,但同样作为曾经的军人、医生,他给予了一如既往的支持,就此放下牵挂踏上征程。来到武汉后,朋友、同学、同事从全国各地给我寄来了各种各样的物资,大大小小的快递箱几乎堆满了整个阳台——暖宝宝、高能食品、防寒的衣物。“阳台快递高千尺,尽是亲友赠我情”,带着他们的关心和鼓励,我们更加勇敢,更加坚强。
王晓艺主治医师凌晨2点到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西院区上班
在武汉的二十天中,我们吹着深夜的冷风走过,也拨开清晨的薄雾走过;我们看过飘雪的天空,也沐浴过暄暖的阳光。我想抗疫工作也是一样,总能闯过黑夜迎接黎明,总能熬过寒冬等来春日。我相信武汉的春天已经不远了,疫情的黑暗也已经不长。梅花香自苦寒来,经历苦难方能懂得担当,经历风雨方能百折不挠。疫情当前,我们便是百万雄兵;只盼我们的战斗能保卫千家万户,能给他们带来幸福安康!(通讯员:张阳、封雯轩)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