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首页 > 资讯 > 资讯专题 > 新冠病毒肺炎报道 > 媒体中心供稿 > 正文

疫情之下如何进行心理调适?不同情况不同对待

2020-02-12 19:07:4739健康网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新冠病毒作为持续的应激源,使我们目前处于抵抗的阶段,当应激源消失后,也就是新冠肺炎得到有效控制后,我们也将恢复到正常状态。

  作为国家发展战略重要时间点,2020年是国民翘首期盼的好年份。但春节前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CP)的爆发,本应是热热闹闹的春节假期,成了如今家家闭门紧锁的“战役”。截至2020年02月12日19时,全国确诊病例已达44763例。

  伴随着疫情相关的谣言纷扰,民众恐慌、焦虑情绪日益加重,正确的心理指导也迫在眉睫。针对不同人群的心理调适,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医学科、睡眠医学中心 潘集阳教授给出了相应建议。

  指导专家: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医学科、睡眠医学中心 潘集阳教授

  1. 普通群众

  根据应激理论,当我们遇到外界突然的刺激和压力时,人体会对其做出反应来适应这些刺激和压力,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会经历警觉期、抵抗期和衰竭期三个阶段:警觉期(Alarm):在一个短暂的生理唤醒期中,躯体能够有效行动并做好准备。如果应激源仍然保持,机体则会进入抵抗期。抵抗期(Resistance):机体可以忍耐并抵抗长时间的应激源带来的衰弱效应。衰竭期(Exhaustion):若应激源持续时间长或持续强度大,机体则因资源消耗而进入疲惫期 。

  当新冠肺炎首次在武汉爆发,钟南山院士在武汉讲话时,我们处于警觉期,新冠病毒作为持续的应激源,使我们目前处于抵抗的阶段,当应激源消失后,也就是新冠肺炎得到有效控制后,我们也将恢复到正常状态。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抵抗期意味着适应应激源,但也有人可能因疫情影响而出现异常心理现象,如紧张、焦虑、强迫、疑病、失眠等,当出现这些情况时,首先我们应该正视它们,明白这些心理问题只是面对灾难的正常反应,并且可通过以下方式降低心理压力:

  ①通过正规渠道了解新冠肺炎的防控信息,如阅读官方发布的疾病防控知识,了解如何预防病毒,在前往公共场所后应该如何消毒等知识;

  ②调整心态,接受自身恐惧和焦虑的心情,善于转移注意力,减少信息输入,避免过度关注疫情,通过其他娱乐活动等排遣自己心中的忧虑, 放松紧绷的神经;

  ③及时调节情绪和宣泄不良情绪,多与家人朋友沟通,必要时进行专门的心理疏导或药物治疗;

  ④室内体能锻炼或进行松弛训练(包括听音乐等);

  ⑤适当的娱乐活动、保持健康的饮食结构。

  2. 疑似隔离人群

  对于疑似隔离人群的心理关怀也是至关重要的。疑似隔离病人,本身其精神心理压力较大,会出现恐惧与紧张情绪,病人表现为明显的回避以及对医护人员的极度依赖,甚至可出现焦虑、抑郁情绪。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要做到:

  ①展开疾病知识普及,要让被隔离人群认识到, 隔离不是岐视、抛弃, 而是对家庭、社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隔离也是一种呵护,讳疾忌医可能失去早期发现, 早期治疗的机会, 更可能传染给身边人;

  ②疑似隔离病人也应做到积极配合隔离治疗,充分报告密切接触人群;

  ③医护人员要加强与疑似隔离患者沟通,及时向患者充分解释说明检测目的、结果及病情未来可能的发展变化,患者及家属在充分知情的情况下,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他们的紧张、焦虑情绪,有需要时可用药物治疗。

  3. 确诊隔离人群

  对于确诊隔离人群,得知自己确诊新冠肺炎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也是一个较大的应激源,而有大量研究表明,应激会使免疫系统功能下降,并且会增加呼吸道病毒感染的机率,同时此类人群也极易出现精神、心理上的矛盾:

  ①抱怨与焦虑。由于有些患者是在外被间接感染, 心理难以承受, 再加上对同时感染病毒的亲属或对院外家人的过分担心, 容易产生抱怨与焦虑的情绪。

  ②抑郁。轻则心情压抑,有时哭泣,兴趣减退;重则出现绝望感、自杀自伤念头或行为。

  良好的心理状况以及积极配合无疑对治疗有极大的帮助,在患者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应对患者的心理情况进行评估,及早发现问题,做到早期干预:

  ①心理沟通:医护人员尤其是主治医师作为病人所信任和依靠的人,其作用也尤为重要,由于现在一线医护人手紧缺,可能会对患者关怀较少,应该加强与患者以及患者家属的沟通,普及疾病知识,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信心,可通过短信、网络视频等对隔离确诊患者进行宣传、慰问、安抚等;

  ②心理辅导:大量研究表明,持续的应激会降低人体免疫力,并且会增加呼吸道病毒感染几率,可请精神卫生专业医师会诊是否需要心理辅导及是否需要联合药物治疗。

  此外,疫情过后也应该对确诊患者做好心理评估,预防精神心理疾病如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发生,若出院回家一段时间后出现过度警觉、坐立不安、反复闯入性痛苦的回忆或持久回避疫情事件、失眠、焦虑、抑郁等症状,建议尽快于精神科诊治。

  4. 一线医护人员

  2003年“非典”疫情高峰期的患者,特别是感染“非典”的医护人员,普遍的应激反应和负性心理效应增加。作为此次国家抗战新冠肺炎的逆行者,目前抗战在疫情第一线的医护人员,长期的超负荷、超强度的工作使他们持续处于应激状态的抵抗期,甚至进入衰竭期,易导致异常心理状态或身体出现不适:

  ①处于感染风险较大的场所,担心自身会被感染;

  ②对于部分无法挽救的患者的无力感和自责感;

  ③部分医护人员尚未意识到休息、睡眠的重要性,而过度操劳会导致自身免疫力降低;

  ④由于疫情还在持续爆发,加上少数病人不配合治疗并出现反抗行为,容易陷入压抑的状态等。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一线医护人员需要:

  ①保证良好的睡眠和规律的饮食,利用休息的时间合理小睡,睡眠不足会导致机体免疫力和认知功能下降,而良好睡眠会使身心得到适度放松;

  ②同事间相互支持,讨论和分享经验感受。

  ③多鼓励自己,认可自己干得不错的地方。

  尽管此次疫情来势汹汹,但我们相信在党和国家以及医护人员的努力下,我们定能打赢此次“战役”。(通讯员:张灿城)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潘集阳主任医师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精神心理科

从事精神医学临床20余年。 89年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获得医学硕士学位。1996年1月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麻省总医院精神科焦虑与抑郁碍障部学习焦虑障碍的诊断和药物治疗。1996-1999年在美国德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精神科临床精神卫生研究中心,在美国DSM-IV心境障碍诊断标准小组主席著名抑郁症权威A. John Rush教授指导下作博士后研究,从事抑郁障碍的临床药理学研究。2003年获美国睡眠医学会奖学金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睡眠中心接受睡眠临床诊疗技术训练,学习各种睡眠临床诊疗技术。

特别策划
热门问答更多
焦虑
擅长焦虑专家更多
  • 连伟主任医师北京协和医院

    擅长领域:擅长垂体腺瘤的诊断和处理以及经蝶窦显微外科垂体瘤切除术,胶质瘤、脑膜瘤等颅内肿瘤以及脊髓肿瘤等神经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 于刚主任医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擅长领域:手术: 复杂儿童斜视,上睑下垂,复杂泪道病,眼球震颤,眼眶肿瘤,小睑裂综合症,后巩膜加固治疗近视眼,复杂霰粒肿,倒睫,下睑内翻,各种儿童眼科手术, 治疗: 角膜塑形镜治疗近视,各种弱视,先天性眼球震颤视功能训练,近视眼防治,3D网络弱视治疗,3D网络斜视手术前训练、手术后训练,三棱镜斜视治疗,白内障术后弱视治疗, 发明: Ritlen儿童泪道插管,平顶双焦点镜治疗斜视,代偿头位测量仪,各种儿童斜视、弱视矫正特种眼镜,儿童弱视手机终端检查、训练软件。

  • 管梁主任医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擅长领域:在甲状腺疾病(甲亢、甲减、甲状腺结节)的诊断和治疗有特长,特别是甲状腺功能亢进的同位素131碘治疗。

推荐医院更多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