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中国首个大型心脏康复认知调研结果在第28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上公布。公众调研共纳入2.8万余人,结果显示,83%公众不熟知心脏康复,7成公众出现睡眠不足、情绪不佳、不明原因的身体不适等症状,64%的用药者曾漏服药物。医生调研共纳入4千余人,仅有25%的医生经常进行心脏康复的实践,对于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药物(81%)和PCI(58%)治疗仍是多数医生认为适合的治疗方式,对于心血管病综合二级预防的理念还待加强,特别是给予戒烟建议的仅有40%,心理治疗的29%。
中国首个大型心脏康复认知调研结果公布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胡大一教授、美国杜克医学院蒋蔚教授、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孟晓萍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丁荣晶教授以及马鲁锋博士出席了发布会。会上,马鲁锋博士公布了“中国心脏康复认知调研”的结果,丁荣晶教授做了“中国医院心脏康复预防治疗现状调查”的报告,孟晓萍教授公布“冠心丹参滴丸治疗冠心病伴焦虑或抑郁状态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ADECODE)研究”启动。
做心脏康复事业的“播种机”
胡大一教授
胡大一教授表示,过去5年是砥砺前行的5年,心脏康复事业践行“大健康”理念,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心脏康复中心也从5家增至500多家。
心脏康复发展需要创新精神,“五大处方(运动、营养、心理、戒烟、药物)”的提出打包式的为患者的慢病管理和一级预防提供方向,即是创新精神的体现。
胡教授表示,发动大量护士进行培训转型,是一种重要的探索,可借此解决心脏预防康复的人力资源问题。同时,体医融合也是未来需要探索的一种康复方式。
“未来要进一步加强团队的创新能力,不仅是技术能力,慢病管理模式及机制也要创新。目前心脏康复事业面临重大机遇,我们应做该领域的播种机,应不遗余力地走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心脏预防康复之路!”
中国心脏康复认知调研结果公布
马鲁锋博士
“中国心脏康复认知调研”由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中国心脏康复联盟以及《医师报》联合发起,中发实业集团业锐药业全程公益支持。马鲁锋博士分享了调研项目的结果分析。
83%公众不熟知心脏康复 7成公众亚健康
公众调研纳入28227位不同年龄与职业背景的公众为研究对象,就其对心脏康复和涉及五大处方的认知现状开展调查。
结果显示,仅有18%的公众对心脏康复认知度较好,医院是否设有专业康复中心、医保情况及医院等级(43% 的公众愿意在三级医院完成心脏康复)是现阶段影响心脏康复参与度的前三位因素。
调研中,70.6%的研究对象出现睡眠不足、情绪不佳、不明原因的身体不适等症状,显示大部分公众处于亚健康的心理状态。
对于“五大处方”相关调研发现,药物依从性不高,64%公众曾漏服药物;吸烟率约为33%,相比2002年全国行为危险因素监测显示的人群吸烟率(35.8%)有所下降,戒烟率为14%,较2016年腾讯调研数据(8.9%)有所提高;运动量缺乏,一个月内经常达到中等强度运动的仅占23%,运动频率超过4天的仅占14%;饮食结构缺乏量化概念,水果蔬菜及谷物摄入偏少。
仅25%医生常进行心脏康复实践 33%医生给予全面处方建议
医生调研共有4090位医生参与。仅有25%的医生进行具体的心脏康复临床实践。阻碍心脏康复进程前三位因素为医疗团队水平(72%)、医保因素(53%)及患者依从性(52%)。
多数医生认为支架和冠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行心脏康复获益最明显,对于前降支中段狭窄75%的稳定型劳力性心绞痛患者,药物(81%)和PCI(58%)治疗仍是多数医生认为适合的治疗方式,对于心血管病综合二级预防的理念还待加强,特别是给予戒烟建议的仅有40%,心理治疗建议为29%。
五大处方中除了药物处方外,心理、吸烟、运动和营养的评估基本采用问诊形式,利用量表等有效工具评估的不超过20%,且仅33%的医生给予相对全面的处方建议。
58%的医生认可传统医学在心脏康复中有较好优势,近80%的医生支持心脏康复与传统医学 “治未病”、“整体观”、“标本兼治”的思想一脉相承。
构建心脏康复平台,实现4个W
马博士提出,依托互联网构建心脏康复平台,实现4个W:更好的医患沟通(Wellconnected),通过平台连接医生与患者;更好的医患诊疗模式(Wellframe),不仅为医生提供科研及诊疗信息,同时为患者提供健康信息,并以此保障医生对患者情况的连续追踪以及持续的院外指导,不断优化诊疗方案;更好地实现科研大数据平台共享(Real World Study)以及全民健康的终极目标(Wellness)。
中国医院心脏康复预防治疗现状调查报告
心脏康复存在地域差异,且缺乏专业人员
丁荣晶教授
丁荣晶教授介绍,调查第1阶段为全国医院心脏康复预防工作现状调查,共纳入991家医院 (870家三级医院、107家二级医院、14家社区医院)。结果发现,近5年,中国开展心脏康复的医院比例大幅增加,但从人口密度来看仍较低,且存在地域差异,经济发达地区开展心脏康复密度更高,开展心脏康复的比例三级医院(75%)高于二级医院(22%)和社区医院(3%)。没有开展心脏康复工作的医院,80%以上开展介入治疗,意味着此类患者缺少后续规范的二级预防康复治疗。
“调查第2阶段为我国心脏康复预防中心建设调查,共128家医院参加。结果显示,患者的心脏康复多数由心脏科医师负责,缺乏专业人员,近1/2医院心脏康复工作人员未经过心肺复苏技能培训认证。”丁教授指出,近1/3医院未对所有患者开展全面评估后干预,而1/2的医院未对所有患者进行干预后效果评价。心脏康复的干预不全面,近1/3未行心血管危险因素干预,1/2医院未对所有患者提供戒烟干预和心理干预。
丁教授建议,应加强心脏康复预防临床专科建设,建立心脏康复预防标准化体系。
ADECODE研究:
螺旋上升的循证医学证据链,解码冠心丹参滴丸的双心获益
孟晓萍教授
“抑郁、焦虑作为独立的危险因子,与冠脉病变程度有相关性,是导致冠心病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孟晓萍教授指出,冠心丹参滴丸治疗双心疾病,既能“心主血脉”活血化瘀,又能“心主神明”理气解郁,具有多重作用使双心获益,符合冠心病二级预防ABCDE原则。
孟教授介绍,冠心丹参滴丸对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患者生活质量和心血管预后影响(ADECODE-RCT)研究已于2017年8月16日FPFV(首病例访视),各中心竞争入组,预计于2018年2月完成最后1例随访。
为进一步给中医药治疗双心疾病提供更有力的循证依据,以更大样本量、更接近临床实际的真实世界研究项目“冠心丹参滴丸治疗冠心病伴焦虑或抑郁状态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ADECODE-RWS)研究”启动,该项目将依托互联网平台,在100家中心展开,共入组1万例患者。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擅长领域:在吉林三甲医院从事中医、针灸理疗工作二十余年。曾在长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研修,曾受俄罗斯政府邀请从事中医、针灸等中医诊疗工作。撰写国家级、省级医学论文20余篇,并亲自带教多名中医进修学生。擅长风湿、类风湿、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引起的各种关节肌肉疼痛,中风偏瘫、痿症、哮喘、癫痫、呃逆等消化系统、神经系统、骨关节、软组织、肌肉等疾患的诊疗。
擅长领域:擅长治疗消化性溃疡(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消化道出血;肠易激综合症;一般炎症性胃肠道疾病(急慢性胃炎、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急慢性胰腺炎;各种肝炎;肝硬化腹水、大肠息肉;肛裂;肛瘘;内外痔;同时擅长给患者提供胃肠道如何保养等。
擅长领域:擅长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胃肠肝胆等)、风湿痹病、鼻炎、咽炎、咳嗽、头痛、眩晕、耳鸣、心悸、冠心病、失眠、虚证及小儿感冒、咳嗽、纳呆、腹痛、腹泻、便秘等病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