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由35元提高到40元,增量全部用于支付村医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这是国务院总理李克强3月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所提到的,这一承诺是乡村医生们在元宵节收到的一个大“红包”。
在3月7日下午召开的2015两会医界代表委员座谈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委员们为这一红包点赞,也围绕乡村医生状况提出具体而切实的建议。
政协委员霍勇:钱有了,如何落到乡村医生口袋?
我国约有百万乡村医生,为8亿农民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其作用之大不言而喻。然而一直以来,偏低的收入使得乡村留不住医疗人才,直接导致许多农村病患无法就近就医,需要进城寻求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我国目前对乡村医生实施的补助主要有三个途径,一是40%来源于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二是为病人看病诊疗的过程中通过医保的形式支持;第三,取消药品加成后采取定额补助形式。
霍勇表示,后面两种形式大部分都很难以落实,“如果说开诊所看病,乡村医生基本上做不好村医的职责,但是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无论是疫苗接种,计划免疫到我们大病防治这是村医需要做的,但恰恰没有多少钱,钱非常有限。”
此次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增量全部用于支付村医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这意味着我国政府将会拿出大笔经费补助被称为“8亿农民健康卫士”的乡村医生,这意味着广大乡村医生的收入情况有望得到提升和改善。
“钱有了,如何落到村医的口袋还是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北大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主任霍勇提出这样的担心。
人大代表高广生:赤脚医生在实践中成长最了解基层
赤脚医生,是上世纪60——70年代“文化大革命”中期开始出现的名词,指一般未经正式医疗训练、仍持农业户口、一些情况下“半农半医”的农村医疗人员。主要来源有三个:一是医学世家;二是高中毕业且略懂医术病理;三是一些是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
不可否认,在一定时间内,赤脚医生为改善我国农村地区缺医少药的境遇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随着历史的推进,赤脚医生越来越出于尴尬的境地。比如,按照国家规定,2010年全国大多数乡村医生要具备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而2011年的一组数据显示,全国村卫生室中执业(助理)医师占村卫生室人员的比例只有约10%,仍有接近90%的乡村医生面临行医资质过渡问题,而56.7%的乡村医生甚至不具备报考执业(助理)医师考试的中专学历要求。
“赤脚医生面对的最大的困惑依然是资质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四医院老年病科主任高广生表示,这是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赤脚医生在当地是最受欢迎的,他们在实践中成长,一直在这片土地上,有些问题院校教育培养出来的博士、硕士都未必可以解决。
高广生的意思是,这部分医生愿意留在基层,也有能力提供医疗服务,应该保留并发挥他们的作用。对此,他提出两点建议:
第一,积极解决乡村医生待遇。各省根据经济发展情况有不同的补偿力度,但如霍勇所讲,40%的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发挥主要作用,
第二,完善考试制度,不能跟大学本科生一样。
第二个问题就涉及到当前医学教育的问题。
政协委员孙丰源:我们的医学教育不适合乡村医生
霍勇在此次座谈会上也提到我国医学教育的问题。他认为,医学应该是正金字塔形状的,但现实却是倒金字塔形状的,高精尖人才,搞科研的人多,但是医疗辅助人才等实用型人才少。
“我们的医学教育不适合农村医生。”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副院长孙丰源直言。他认为,应该采取定向教育的培养方式培养适合留在农村的医生,保证到基层的人“会看病”,也“愿意看病”,更“能看病”。
霍勇感慨,我们发现硕士毕业、博士毕业不会看病这种现象比比皆是,拿硕士博士学位来衡量这个人临床水平,很多人几乎没有看过病,这种情况真的不罕见。院校教育本应培养孙丰源所说的“会看病”的临床医生,但事实却是霍勇所说的“几乎没看过病”。
这样的人才不愿意到基层,更不适合到基层提供服务。霍勇呼吁,医学教育应首先满足实用型人才对临床的需求。
而孙丰源所说的“能看病”是指在基层有基本的医疗设备,保证医疗服务的开展。他坦言,不增加投入,提高乡村医生待遇,让医生觉得在基层服务值得,投入再多的钱购买再好的设备也没用。这个观点与呼应了霍勇的观点:让总理的红包真正落到乡村医生口袋里。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擅长领域:擅长各种疑难复杂皮肤病,尤其是面部损容性皮肤病(痤疮、玫瑰痤疮、白癜风、黄褐斑等)、化妆品皮肤病、过敏性皮肤病等疾病的诊断和处理,以及化妆品人体安全性和功效评价。
擅长领域:呼吸系统疾病(如:发热、咳嗽、咯血、胸痛、发绀、困难,胸闷、心悸、打鼾……)及老年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支管扩张、肺炎、肺结核、胸部肿瘤、呼吸衰竭、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胃肠功紊乱、糖尿病、痛风、骨质疏松、风湿……)的诊断及治疗
擅长领域:内科疾病,尤其是在呼吸系统(如急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咽喉炎,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等)和消化道疾病(如胃肠炎,胃溃疡,脂肪肝,肝炎,胆囊炎等)诸病种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