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身的健康越来越关注,购买营养保健品的人群也越来越多。但消费者对保健品的使用都存在不少误区,对保健品的认识并不够理性,要么一棒子打死,要么吹捧有加。
误区1:保健品治百病
专家表示,保健品只能起辅佐的作用,而不能用于治病。多数病不属于营养性疾病,这时候保健品就只是一个辅助的作用。另外,保健品拥有这种辅佐作用的前提是要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经国家相关部门批准且有批文的,假冒伪劣产品不仅不能保健更是害人。
有些人利用老人渴望健康长寿,害怕生病给家人带来负担,却又对保健品的功能区别认识不清的情况,通过“免费讲座”、“免费旅游”等方式夸大宣传保健品的功效,并且高价销售,让不少老人不仅花了冤枉钱,甚至带来新的病痛。对此,专家表示,一种保健品越被宣传得天花乱坠,越要小心,因为法律早已为保健食品设定了必须遵守的“硬杠杠”:保健品的标签和说明书都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或治疗功能。
所以,如果一种保健品被狂热地宣传其功效,更应该警惕是不是在做虚假广告,而一旦生病了,则上医院接受医生的专业指导,吃药才是正道。
误区2:保健品大人小孩都可以吃
很多家庭都有保健品,不免会出现一家大小同吃一种保健品的情况。对此,专家认为,保健品都有各自针对的人群,目前大致分青少年和中老年两大类,也有按性别区分。在《保健食品标识管理规定》里,保健品一定要写好适用人群。
因此,同一种保健品并不是每个年龄段的人都可以吃,使用之前,先看看相关说明。
误区3:保健品是食品,多吃也没有关系
人们都会觉得保健品多吃就好,少吃就不好,其实这是错误想法。任何食物进入身体都要经过肝脏的代谢,如果过多摄取保健品,可能会增加肝脏的负担,而且,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对营养元素的摄取都不一样,所以如果没有专业人士的指导,建议大家不要多吃。
误区4:吃了保健品,强身又健体
在我们平常生活中,对健康来说最重要的就是食物。除合理膳食外,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当运动、健康的心理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当然现代生活越来越忙碌,有些人真的忙到没时间好好吃饭,导致营养结构不好,或者有些营养素没法在食物中获取的时候,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获取,比如保健品。
所以,虽然保健品在预防疾病方面确实有一定的作用,但如果你身体健康,那并没有必要吃保健品。
(责任编辑:何颖)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保健产品不“保健”甚至会有害健康?该消息一出对于消费者来说无疑又敲响了警钟,老百姓又少了个健康保障。那到底保健品还该不该吃?
擅长领域:开设中医肾病专科 ,主要使用中医辩证施治方法治疗各类泌尿系疾病,如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泌尿系结石、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症以及男性性功能障碍疾患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此外,并擅长治疗中风、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以及慢支炎、胃脘痛,抑郁证等内科疾病。
擅长领域:主治感冒、咽痛、发热、咳嗽、哮喘、鼻炎、口疮、厌食、腹痛、腹泻、便秘、胃炎、遗尿、多汗、抽动、失眠、结石、湿疹、皮癣、荨麻疹等病症,对痛经、手脚冰凉、不孕不育、月经不调、乳腺增生、胃下垂、关节炎、脉管炎、颈肩腰腿痛、肿瘤等疑难杂症有独特疗法。
擅长领域:感冒、咽痛、发热、咳嗽、哮喘、鼻炎、口疮、厌食、腹痛、腹泻、便秘、胃炎、遗尿、多汗、抽动、失眠、结石、湿疹、皮癣、荨麻疹等病症,对痛经、手脚冰凉、不孕不育、月经不调、乳腺增生、胃下垂、关节炎、脉管炎、颈肩腰腿痛、肿瘤等疑难杂症有独特疗法,并专于术后体质调理和亚健康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