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副校长何维向记者介绍说,全国第三次卫生服务调查表明,农民门诊就诊量的53%发生在村级卫生室。贵州省等地区已基本形成了“小病不出村、一般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的合理就医模式。
但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会组织专家在贵州等地考察调研发现,由于国家政策扶持力度不够、资金投入不足、管理不到位等原因,目前村级卫生室建设严重滞后,影响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健康发展,阻碍了“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的全面实现。
我国村级卫生室建设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村级卫生组织不健全,村级卫生室建筑达不到标准,基本诊疗器械匮乏。贫困地区和边远地区的村级卫生室基本达不到标准。以贵州省毕节地区为例,4158个村级卫生室,85.3%是“以家代室”、“居家坐医”,大部分村级卫生室业务区和生活区不分,诊断室、治疗室、药房混设,甚至农药、杀虫剂与医疗用药混放,埋下重大医疗安全隐患。
二是村级卫生室医疗卫生人员短缺、能力差、素质低,满足不了农民的医疗卫生服务的基本需求。目前全国平均每千农业人口只有村医1.1人。
三是村级卫生室的医疗行为缺乏有效监管,部分村级卫生室用药由村医自行购销,在小病诊治上存在过度医疗、滥用激素和抗生素等问题,使农村居民的安全用药存在较大隐患;村级卫生室可持续发展缺乏保障,后继乏人。
何维等委员认为,加强村级卫生室建设是促进“新农合”健康发展的紧迫任务和长远战略选择。何维等委员建议:国家应明确村级卫生室性质,加大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及内涵建设。通过政府财政给予专项支持,建立以中央和省为主的稳定投入机制,多渠道筹措资金,力争3~5年内完成贫困地区村级卫生室基础设施的建设目标。同时,加强村级卫生队伍建设,提高卫生服务水平;搞好配套改革工作,保障村级卫生室健康、稳定发展并将农村医疗卫生信息网络延伸到村级卫生室,逐步实现教育培训、管理、卫生服务网络化,提高村级卫生室的运行质量和效率。
(责任编辑:温小军)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擅长领域:2003年研究生毕业于广东医科大学临床心血管专业,副主任医师,毕业后长期从事急诊科工作,擅长恶性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绞痛、高血压病、冠心病、上消化道出血、糖尿病酸中毒、脑梗塞、脑出血等疾病的诊治。参与市级课题一项,区级课题一项,发表国内外核心期刊文章数篇。
擅长领域:专长糖尿病及并发症、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及内分泌相关疾病的中医调治,对眩晕、头痛、呼吸道疾病、胃肠道疾病、腰痛、关节痛、月经病、皮炎湿疹等常见病均有一定诊治心得。
擅长领域:呼吸系统疾病(如:发热、咳嗽、咯血、胸痛、发绀、困难,胸闷、心悸、打鼾……)及老年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支管扩张、肺炎、肺结核、胸部肿瘤、呼吸衰竭、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胃肠功紊乱、糖尿病、痛风、骨质疏松、风湿……)的诊断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