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双黄连能预防新型肺炎?权威媒体不能犯常识错误!

2020-02-03 15:05:54医学界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细胞实验成功——专家呼吁试用——媒体公布“成果”——民众哄抢药品——企业抢抓生产”。这条逻辑线,需要引起纪检监察机关的警觉:一篇科技报道背后是否有更深层次的利益输送问题?

  1月31日晚上,多家全国主流媒体刊出一则消息:近日,经过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武汉病毒研究所联合研究,初步发现中成药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一夜之间,全国多个城市的药店门口连夜排起长队,多个电商平台相关产品售空,甚至有的患者不惜违规冒险购买兽用药剂。2月1日早晨,上述全国主流媒体刊发澄清文章: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用于预防和治疗新型冠状病毒的药物。特定的治疗方法正在研究中,并将通过临床试验进行测试。

  上述科技报道存在以下几个专业上的欠缺:

  一是混淆候选药物(之一)与成熟疗法:将尚未开展人体甚至动物临床试验、仅开展细胞水平的抗病毒活性试验的一款候选疗法,推荐为可供人体临床使用的成熟疗法。

  二是混淆非常规手段与常规手段:将处于应急管理时期部分专家建议“特事特办,快事快办”的非常态举措,渲染成可以在全国防治新型肺炎定点医疗机构大规模推广的常态举措。

  三是混淆实验室效果与临床真实疗效:双黄连口服液仅能在实验室环境下具备抗病毒活性,尚未在任何确诊患者身上得到确证的疗效,也就是说,还没有任何新型肺炎患者因为服用双黄连口服液出现病情好转或治愈的情况。

  这一系列不专业的科技报道会带来什么后果呢?

  一是人体误服中药带来健康风险,尽管“双黄连口服液”为非处方药(OTC),但按照中医学说,长期服用苦寒类中药可能伤脾胃。即便是在西医学说看来,原国家食药监总局(CFDA)此前发布的《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14年)》也显示,中成药口服制剂中严重不良反应排名第一的,恰恰就是双黄连合剂(口服液、颗粒、胶囊、片)。

  二是参保人无法得到医保报销的费用风险,按照财政部、国家医保局的规定,确诊新型肺炎的患者免予垫付任何医药费,根本不需要担心买不到药、买不起药,但民众自行囤积双黄连口服液,可能出现无法进行医保报销的问题。

  三是干扰国家应急管理秩序:国家卫健委印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并未对双黄连口服液进行推荐,科技报道引发部分中成药遭受哄抢,给进入《诊疗方案》的正规疗法落地带来了被动局面,甚至导致定点医疗机构无药可调、无药可用的风险。

  相比之下,某跨国制药企业被视为“教科书级”的公告值得科技新闻界的学习。该公司生产的抗病毒药物瑞德西韦(Remdesivir)被美国科学家认为对冠状病毒具有抑制作用之后,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已经向上级部门申请,通过绿色通道引入这一药物。随后,该公司紧急发布一份公告。公告大意如下:

  一是明确该药不是合法上市药物:该药尚未在全球任何地方获得许可或批准,尚未证明其任何用途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二是该药仅限用于“无药可治”的替代疗法:该药仅限于对少数2019-nCov患者在没有任何获批治疗选择的情况下进行紧急治疗。

  三是该药将“先上车,后买票”并补办手续:该公司正在与中国的卫生部门合作建立一项随机、对照试验,以确定该药能否安全有效地用于治疗2019-nCov。

  不专业的科技报道除了侵蚀公众对主流媒体的信任基石,还可能侵蚀早已在国家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市场机制。1月27日,郑州高新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致函河南某制药企业,由于该公司双黄连口服液已被北京、上海卫健委等部门官方推荐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防治产品,同意该公司加大生产双黄连口服液的产能。1月30日,据《哈尔滨日报》报道,某大型制药集团旗下多家工厂相继开工,加班加点生产双黄连相关中药制剂。随着科技报道引发全国各地民众哄抢某款医药物资,为确保足够产能供应,地方政府不得不强势介入企业的产能规划和实施过程中,甚至直接接管相关生产基地,这与市场经济理念背道而驰。

  “细胞实验成功——专家呼吁试用——媒体公布“成果”——民众哄抢药品——企业抢抓生产”。上述时间线和逻辑线,需要引起纪检监察机关的警觉:一篇科技报道背后是否有更深层次的利益输送问题?

  在电影《传染病》中,一名科技博客博主坐拥上千万粉丝(美国人口只有3亿多),接连质疑美国疾控机构(CDC)的疫苗研发效率和质量,背地里却和证券机构勾连,为替代性疗法“连翘”背书,并通过利益输送获得非法收益,最终被美国当局(FBI)逮捕。同样的,随着部分中药材、中成药纳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并得到国内媒体的广泛报道,《中国现代中药》数据显示,苍术、桔梗、连翘等中药材价格可能出现较快上涨。回想2015年中国A股爆发“股灾”之后,随着反腐风暴持续深入,一批不法证券从业者甚至监管者落网,需要当下的医药投机势力引以为鉴。

  笔者建议,在防控疫情的应急管理时期,有关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科技报道的伦理问题。

  一是科技报道人员的从业资质:不同于日常新闻报道,科技报道具有高度专业门槛,一般新闻从业者非经长期、系统的科学训练,无从认知和理解科学知识,容易产生科学传播的“源头污染”。

  二是科技报道人员的舆情风险把控能力:报道的专业性不仅取决于报道题材合理性、消息来源权威性、行文逻辑严谨性,更取决于报道效果的可控性与积极性,也就是报道之后的效果要比不报道更好,否则就不应该被报道。

  三是科技报道人员的利益回避机制:从业者在报道创新技术时,需要借鉴财经新闻业的管理经验,每位证券记者都要公开申明与报道对象(公司、产品、人物)不存在利益关联性,并建立外部的监督机制杜绝利益输送风险。

  尽管笔者强烈主张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要有足够高的信息透明度,但仍不得不建议:在疫情应急管理时期,应当适当限制对中药材和中成药(非处方药)的科技新闻,确保有关信息仅限专业人士知悉。一般而言,治疗性用药(处方药)仅限定点医疗机构和执业医师使用。然而,中药存在大量非处方药(如:双黄连口服液)甚至药食同源(如:槟郎)现象,媒体公开报道容易引发医用物资哄抢,以及由此引发的健康风险、费用风险、疫区管理风险。为此,不得不在报道自由与疫区管理之间寻求微妙平衡。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中国领先的健康门户网站,中国互联网百强,于2000年3月9日开通,中国历史悠久、规模最大、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平台。多年来,在健康资讯、名医问答、就医用药信息查询等方面持续领先,引领在线健康信息,月度覆盖超4亿用户。

特别策划
热门问答更多
推荐医院更多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