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味的自我药疗?:大病小病,保健品搞定?

原创:季媛媛 成越39健康网2019-09-18 20:55:04

当你对于如何用药没有把握时,请停止自我药疗行为,寻求相应的医生药师指导,规范用药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总有人认为80/90后还年轻,但是只有他们自己心里最明白——自从当上社畜的那一天起,基本等于告别了健康。

眼下,他们不仅不敢看体检报告,还不敢去医院开药,有时候,看到医院门诊大厅长龙心惊胆战不说,还只能灰溜溜地离开,毕竟,有排队看医生的时间,一份策划书已经能交到老板手上。

近日,#90后不敢看体检报告#登上微博热搜。/ 微博截图

可想而知,耗费与一盒感冒药价值极不相称的时间成本在医院排队就诊开药,已经成为许多人排斥的生活方式,而为了省事,许多人不得不根据症状去药店买点药,甚至自己根据经验吃吃“药”简单解决。

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现实。根据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数据显示,两周患病后采用自我医疗的居民占35.7%,其中农村占31.4%,城市占47.2%,“大病到医院、小病去自己解决”已经成为药品消费的主流意识。

生病后,你的选择是怎样的呢?

自我药疗成主流:源于习惯更源于窘况

不管别人的选择究竟为“是”还是“否”,反正,多年以来,张晴但凡遇到感冒、发烧、咳嗽、消化不良等情况,都会选择根据经验买药治疗,而这很大程度上,也实属无奈之举。

“这年头,不排队挂号就能买到药的生活还不算太糟糕。”

7月23日上午8点,在上海拥挤的2号线早高峰地铁上,90后姑娘张晴在连续打了几个喷嚏后,急忙掏出手机在某购药平台上挑选了几款品牌感冒药,一键下单。而当系统显示“您的订单将在8:50分左右送达”,张晴更是长叹了一口气感叹:“生病了可以不去医院,同样的药,在网上下单,一小时内就能送达,这真是给沪漂生活带来了莫大的慰藉。”

2015年,我国医药互联网零售规模达到152亿元,网上购药成为一种趋势。/ 中国产业信息

今年已经26岁的张晴自从大学毕业后就单枪匹马从云南来到上海拼搏,年轻的她每天都不得不为着最初的理想而不断坚守。早上7点,她需要匆忙在便利店买到一份冰冷的早餐;每到下班前,她需要跟随领导的号召准时参加例会;面对繁忙的工作,她不得不放弃吃饭的时间拼命赶报告;眼看着KPI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她还得想着法儿地应对各种推陈出新的甩锅撕逼……一天下来,直到万家灯火之际,奄奄一息的她才能拖着疲惫的身躯挤进最后一班地铁的车厢,享受这一天最闲暇的时光。

“每天工作都做不完,哪有闲暇时间顾及许多突然造访的小病小痛,按照平时的经验买个药解决一下就行了。”忙碌的工作,成了压垮张晴的最后一根稻草,自我药疗也成了她对待疾病最理想的态度,“现在买药很方便,同样的药,在网上下单,就跟送外卖一样,一会儿就能送达,何乐而不为呢。”作为自我药疗的推崇者,张晴已经习惯了这一方式。

实际上,所谓自我药疗,是指在无医务人员指导的情况下,恰当地使用非处方药(OTC),以缓解轻度、短期的症状或不适。这一方式,一方面可以帮助像张晴这类忙碌的人节约时间成本;另一方面,也能助推有限的公共卫生资源,更多地投入到更加紧急、严重的疾病上。

处方药与非处方药的区别。/ 资料图片

谈及公共卫生资源,就不得不提及另外一部分挤不进医院被迫自行解决购药问题的患者人群。

“我害怕去大医院,”家住河南平顶山的漫姐坦言,去医院开药不仅仅会有时间成本,更会让人充满恐惧感。她告诉39深呼吸(ID:shenhuxi39),曾经有一次,为了给父亲看病开药,她从家开车两个小时来到河南省市人民医院,只见刚进入门诊大厅,犹如步入“迷宫”,人头攒动,挥汗如雨,数不清的各色面孔,在不知所患何病时,更“无从下手”,挂哪个科室,该找哪个医生,究竟该去哪儿做检查……

“当时的我就像巨流里爬在树叶上蚂蚁,拖着沉重的步伐,抱着最大的希望,却感受着最深的无助。”自此之后,漫姐及其家人在生病后,总会选择先通过网络搜索疾病特征,再通过页面上一些专家的推荐,自行去药店购药。“这总比去医院方便多了。”

其实,面对诸如此类的窘境,就连世界卫生组织也规定,凡成年人出现头痛、咳嗽黏痰、关节、肌肉、手臂痛,腹痛、背痛、紧张、抑郁不安、足趾肿胀、鸡眼;感冒、流感、流鼻涕、消化不良、失眠、不明原因的疲劳等情况时,都可用非处方药自我药疗。

自我药疗状况普遍存在于世界范围内,并且各地区自我药疗率差异较大。/ originoo

自我药疗,这似乎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正在给诸多怕麻烦的人解决了许多不必要的困扰。

自我药疗乱象:保健品穿上“马甲”充当药品

可是,这样的解决方案已经渐渐变味了。

目前,当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自我药疗时,许多风险也如影随形,尤其是许多患者在自我用药时,只注重药物疗效,却忽视了治疗的科学性,常常被不法商贩牵着鼻子走。

“这款产品具有降血压血脂的功效,可以预防动脉硬化!”

“这款产品能帮您提高记忆力,预防老年痴呆。”

“这款产品如果您坚持服用可以软化血管,清除血管垃圾,改善心血管功能,远离中风。”

诸如此类的广告宣传语总会引得无数患者驻足,作为这一系列产品的销售,陈姐颇有感触。32岁的陈姐自从前公司倒闭后,便被朋友推荐到现公司从事药品推销员,她负责的产品是公司的明星产品,一个月能卖出十几万盒,销售额很是可观,而在工作中,为了提高产品销量,她也被要求使用一套标准的说辞以提高产品业绩。

“我们推销时,自有一套话术,看大家需要什么,我们就可以提供那些功效。一般情况下,老人家最害怕患上痴呆、高血糖、糖尿病等慢性病,所以,我们会把话题往这方面引,如此一来,他们自然会心动。”也正是在这一番说辞下,陈姐获得了大批目标受众,年龄大多在60岁以上。

2017年,一名上海小哥拍了一段视频,揭秘保健品的销售套路,被各地公安转发。/ 视频截图

65岁的高血压患者王慧就是这一产品的忠实粉丝之一。2003年,王慧被确诊为患有高血压,此后近10年间,她一直听从医生的话,坚持服用降压药,但药品效果一直不够理想。

直到2015年,王慧在一次偶然的契机下被朋友拉去参加推销会,活动现场,有专家普及了高血压患者的用药事项,并给王慧进行了“义诊”,活动结束后,王慧还免费获得了产品试用资格。而在试用了两天后,王慧感觉效果很理想,便随即联系推销会的工作人员,一次性购买了10盒,花费了近2万多元。

陈姐介绍,诸如此类的“义诊”、免费“专家讲座”、小礼品等,是许多商家惯用的吸引老年人的手段。“‘专家’提倡早防早治,‘义诊’中检查出一身疾病,产品推销员嘘寒问暖,感情真挚地告诉你,‘我知道某款产品很有效,我爸妈也在吃。’这都是普遍使用的三部曲。在三部曲之后,便可以一步一步将渴求健康又有闲钱的老年人拉入坑中。”陈姐透露。

事实上,这些产品并非治疗疾病的药品,而是一些“健字号”保健食品,丝毫不具有治疗疾病的药品功效。这些产品借着“自我药疗”的名头,钻着“食品”与“药品”之间的空子,模糊保健品与药品之间的概念,正在不断威胁着公众的健康。

保健食品的标志为天蓝色“蓝帽”专用标志,购买时要辨认清楚。/ 网络图片

“在名称上稍加改动是‘傍药’商贩惯用的做法。”有关人士也向39深呼吸(ID:shenhuxi39)透露,还有许多产品以功能性的语言作为名称使用,暗示对疾病有治疗作用。“例如,取名为‘痔疮膏’的保健品,常诱导消费者认为其有治疗痔疮的作用而误买。”

此前,中国消费者协会也曾对目前国内保健品行业进行过调查,最终发现,宣传内容不符合国家规定的产品占比高达73.5%。其中,有42.1%的产品存在夸大、虚假宣传行为;有31.4%的产品,未经卫生部门批准,擅自宣传产品具有保健功能。

调查显示,质量、广告和虚假品质是保健品行业投诉重点。/ 前瞻产业研究院

提到保健品,广州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药剂科主任药师刘世霆也颇为无奈,药学专业出身的他,同样改变不了自己母亲对于保健品的依赖。“老年人的信息是相对滞后的,商家在宣传的时候,喜欢利用一些高新的专业用语,编造出神奇的疗效,宣称可以治三高、防痴呆,老人分辨不了真假,只觉得这是有科学证据的,是可信有效的,如此,便会误入商家圈套。”刘世霆说。

食疗被滥用药材有疗效也有风险

保健品,严格来说是保健食品,并没有治疗疾病的功效。于是,人们变着法儿地想要寻求其他的替代方案,而从大众目前的生活条件来看,人体需要的诸多元素基本上可以从日常的饮食进行补给,所以,饮食调理,使用膳食补充人体的选择貌似变得更为靠谱。

于是,抱着这样的想法,不被保健品洗脑的另一部分人群往往会选择食疗的方式,抱着调理养生的态度以及治未病的心理,陷入了以“吃”来治病的疯狂迷恋。

唐朝时期的《黄帝内经太素》一书中写道:“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 资料图片

那么,食疗真的无公害吗?

针对这一问题,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微生物学特聘教授赵立平曾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直言:错误的食疗也容易造成风险。一方面,食疗选用的中药材,早期被当作药使用。人们发现这些药材比较安全,逐渐当作食品,但“天天吃顿顿吃,是不是绝对安全,这需要认真评估”;

另一方面,“是药三分毒”,食疗选用的中药也并非完全无毒副作用。与西药不同,一般情况下,食补配方不会明确标出潜在的副作用,难以防范,这也导致大众一不小心就深受其害。

这一风险也在许多新闻报道中得到验证。例如:2015年,有一男子在连续1个月服用何首乌后,导致全身蜡黄,化验结果显示,该男子肝功能严重受损;2015年,云南省某村民邀请亲朋食用草乌炖猪脚,导致27人出现中毒症状,其中6人抢救无效死亡。

草乌、附子(又名乌头、附片)等生药材因含乌头碱而具有剧烈毒性,口服乌头碱0.2毫克即可中毒,3-5毫克即可致死,普通加工方法难以破坏其毒性。/ 资料图片

向来身体硬朗的李先生也是食疗的受害者之一。最近,李先生常常觉得虚弱无力、头晕、头痛。去医院检查后出乎意料地发现这是低血压在作祟。对于这一诊断结果,李先生十分不解,“在一年前,我测量血压的结果还是偏高。”

李先生回忆,2018年初,他测量血压发现偏高之后,有朋友向他推荐了“调控血压”的食疗配方,“朋友说,以前高血压吃了很管用,我在网上也搜索了这个食疗的配方,里面有火麻仁、番石榴、决明子、桑葚、黄精、槐米、莱菔子、葛根、黑木耳……这些都是被证实降血压的绝佳食材,不但可降血压,还可降血糖、降血脂。”李先生很是笃定,服用这一配方很安全。

事实上,在持续服用一段期间后,李先生的血压确实维持在了正常范围内,因此,他更是对此配方青睐有加,坚持每天服用。如此坚持了一年,就在最近,虽然高血压已经不复存在,但低血压却接踵而来。“看来我该去找朋友要降低血压的食疗配方了。”李先生笑谈道。

对于这类自行寻找食疗配方或者被朋友推荐食疗配方的做法,医生并不提倡。据李先生主治医生介绍,李先生只是偶然出现血压偏高,本身并不存在高血压的情况,不需要进行降压治疗。而他所服用的食疗配方,很可能会导致没有高血压的他血压一降再降。

《中国药典》中,将有毒的中草药按三级划分,分别注明为“小毒”、“中毒”、“大毒”。/ 资料图片

“为了让消费者看到明显的效果,不少食疗配方还会添加相应的药物成分,导致食疗同样存在药物副作用的风险。”刘世霆主任也表示,单纯的食疗配方是相对安全的,但效果往往微乎其微,不少商家会选择悄悄“加料”,而对于不知情的消费者,特别是同时在接受治疗服药的人群来说,食用这些食疗产品可能会存在用药不安全的风险。

自我药疗需把关知识提升在患者也在医生

这些现象无不在凸显一个事实:在我国,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以及自我药疗理念的深入人心,加上便捷的各种购药通路以及林林总总的健康科普信息的泛滥,很多人在出现症状后都选择了自我药疗,这无疑是一件好事。但保健品也好,食疗配方也罢,都将“自我药疗”的初衷变了味。

当下,加强大众的安全用药知识的普及,掌握科学的自我药疗方式已经变得迫在眉睫。

其实,早在2012年,为了普及用药安全知识,国家食药监总局和中国药学会就曾联合举办了“全国药品安全网络知识竞赛”,竞赛题库中共有3000道题目,95%的内容属于安全用药常识,仅3%左右涉及比较浅显的药学专业知识,其他为公民安全用药习惯测试。

2018年10月,我国开展了第七届“药品安全网络知识竞赛”。/ 微信小程序截图

比赛要求,参赛网友每次完成从题库中随机筛选的10道题目,结果显示,能答对全部10道题目的网友占6.3%,5.1%的网友答对题数在5~7道之间。这表明,大部分网友对自我药疗、购药储药和用药禁忌等方面的常识,只能说是一知半解。

另有调查结果显示,在进行自我药疗的过程中,患者也缺乏对药物基础知识的了解。例如,有数据显示,接近70%的人在自行用药时,会随意增加或减少药的剂量;90%的人丝毫不了解如何进行合理用药;更有30%的家长在给孩子用药时往往依靠经验,甚至衡量药量时基本靠手掰。而这些行为只会造成对身体的伤害。

你知道哪些药是不能掰开吃的吗?/ 新华网

对此,此前也有相关媒体报道称,在北京,有一位69岁的老年人在喝完豆浆,吃完火锅后,突发关节疼痛,经查发现尿酸偏高,于是,他下意识地到药店买了一个治疗痛风的常用药,结果产生过敏,最后导致感染,接着又自行选用抗生素治疗,再次发生二重感染。原本轻微的疾病,因用药不当最终导致严重后果。

在上海,35岁的小梁突然出现发热的状况,家人便去药店买了不少退烧药给小梁服用,谁知,由于用药不当小梁突然呼吸急促、脸色刷白,只能送去医院就诊。

更有媒体报道,因用药不当,我国除了每年约有3万名儿童致聋,甚至也造成了约7000名儿童死亡。

对此,刘世霆主任指出,患者在进行自我药疗时,可能存在自我诊断错误、延误治疗、忽视药品说明书、药品的不合理使用等情况。

“患者在每一次服药时,必须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知悉其用法用量、禁忌症、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服用。当自行使用OTC一周后,症状未见明显缓解时,需尽快到医院就诊,”刘世霆主任强调,“对于身患多种疾病,需要同时服用多种药物的患者,必须在每一次就诊时跟医生说明病史、用药情况,”

除了患者知识素养的提升,医生诊疗水平也亟待提升。

当前,我国的医疗偏向专科专治,很多医生并不能解决自己科室以外的问题,这可能导致多个疾病的用药出现冲突、加重副作用等问题。“这类患者,可以到各个医院的药学门诊进行用药咨询,以避免出现药物相互作用,导致药物效果减弱,或者引发不良反应。”刘世霆补充道。

在此,39深呼吸(ID:shenhuxi39)提醒大家,当你对于如何用药没有把握时,请停止自我药疗行为,寻求相应的医生药师指导,规范用药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姓名除专家外均为化名)

指导专家: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药剂科 主任药师 刘世霆

参考资料:

[1].自我药疗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与建议.[A].任静朝,阚慧,段广财.

[2].我国居民自我医疗研究综述.[A].李岳峰,饶克勤.

[3].食疗被滥用得补上健康课.法制日报.


39深呼吸

扫一扫关注

39健康网 - 39健康網 - 中国优质医疗保健信息与在线健康服务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