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溺水者倒挂、用酱油治烫伤……你是在救人还是害人?

原创:李潇潇39健康网2019-09-11 20:50:58

当身边有人发病倒下时,你会如何选择?抱起他往外冲?等救护车?还是向路人求救?要知道,你的选择,直接关系到一条生命……今年9月14日,是第20个“世界急救日”。在我国,急救知识普及,依然缺乏……

当死神突然来临时,你能指望谁?

家人?也许只能帮你打通120。

医生?120急救车可能堵在路上。

路人?当你缓缓或急速倒下后,大多数时候人只会围观和七嘴八舌地出主意。毕竟,大多数人无法确定你到底是怎么了,又该如何施救。

好吧,也许你只能像航班上过敏的9岁男孩一样,祈求爆棚的运气,遇到呼吸病学专家钟南山院士,或像高铁突发心梗的男子一样,与著名心内科专家胡大一在同一趟列车。

钟南山院士在飞机上询问孩子情况。/ 南都视频截图

人生福祸无常,复杂多变,而专家有限,好运也并不总是伴随每个人,把自己的生死大事交诸运气,无异于听天由命的赌博。那么,当身边有人发病倒下,你能够成为那个实施急救的人吗?

救还是不救?听起来,这与扶不扶老人一样是个道德问题,但扶不扶的前提是,大部分人都知道如何扶,而在救不救的选择题面前,仍然存在一大头号问题:很多人并没有掌握必要的急救方法,面对死神,只剩下手足无措。

“没底气救人”

你不是真的学会急救方法

“我在车上是偶然,我不在车上是必然。” 2015年10月26日,胡大一在北京到郑州的高铁上成功救治一名心肌梗死乘客后,虽然网友一片赞扬,但他本人却十分担忧,最让他担忧的是,整趟列车的所有乘务人员没有一个会心肺复苏。

在成为道德问题之前,“救不救人”首先是一个知识普及问题。

“听了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对于在医疗媒体圈混迹6年的清秋来说,这句话可以改成“学了很多医学知识,包括急救科普,但是依然不敢救人”。

2017年7月27日,清秋坐K字开头的绿皮火车回老家,列车行驶到晚上八点半,她正准备闭目休息,广播突然响起来了,隔着三四个车厢外,有患者突发不适,“广播问有没有人带葡萄糖,有没有心脏医生。”

“是低血糖,还是心梗猝死?心梗需要做心肺复苏或者用AED(自动体外除颤器),火车上应该没有AED吧?心肺复苏是按压多少次再人工呼吸来着?按错了怎么办?会不会去了反而添麻烦?”不成系统的医学知识和层层顾虑在她的脑袋里飞速旋转,越想越没有底气。犹豫的几分钟,列车广播宣布,已经找到医生和其他乘客的帮助。

目前美国和日本的AED设备都已有效覆盖了机场、火车站、地铁等公共场合,达到救助目的。但在国内,对于AED的普及仍然推进缓慢。/ originoo

“人应该没事了。”清秋长吁一口气,她把这件事情发在朋友圈,并感慨:“多一点常识的普通人多少有些尴尬。”

和很多医学领域一样,急救也有着很长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500年。当时,古希腊的陶器就呈现了伤口包扎术,并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急救技巧都和军事、战争密切相关,红十字会的前身也是1863年创建的战地救护组织。

除了面向战士,急救方法也不断走入大众,如1878年,英国就有人通过慈善机构向普通公民传授急救技巧。1999年,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将每年9月的第二个周六定为“世界急救日”,传播普及急救知识成为有组织的行为。

今年的“世界急救日”是9月14日,主题是“急救,关注易受损群体”。/ originoo

在“世界急救日”的号召下,大大小小的急救科普活动进行中,从家庭烫伤的正确处理方法到心梗的急救,全方面的急救知识得以撒网式铺开。但在我国,像清秋这样只了解皮毛,缺乏实战经验,无法提供有效帮助的依然是大多数。

39深呼吸(ID:shenhuxi39)就自动体外心脏除颤器(AED)话题采访过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重症医学科主任何忠杰,他表示,要让大家在身边就能找到学习这些技能的地方,看个视频就能懂了吗?最好还是有面对面交流的场景,真正学会了,大家才会用,才敢用。

急救课上演示心肺复苏法。/ originoo

清秋记得,当天下车后,她特意回顾了一下心肺复苏的方法,每分钟需要按压100次~120次,但她依然担心,要是有一天再遇到心梗猝死的人,自己是否真的可以正确操作,毕竟她所知道的一切仅仅来自文字和视频,从没有亲自学习过,哪怕是人体模型。

“救了人反而内疚”

你学的急救方法可能是错的!

不知道如何施救令人叹息,使用了错误的方法施救则让人捏一把汗。

清秋遇到火车求助的那一年3月,云南一名男子街头癫痫发作,倒在地上抽搐,旁边的协警上前帮忙,因为担心患者咬伤自己的舌头,便将自己的手伸进男子的嘴里,最终患者稳定,而协警的手也受伤流血。

当大家纷纷为协警小哥点赞时,也有专业人士站出来表示,小哥的急救的方法是错的,把手伸到患者口腔内,癫痫患者不仅可能咬伤施救者,也存在血液交叉感染的可能。

那么,正确的救治方法是什么?当地的一家媒体引用当地一位医生的说法称,“可以使用筷子或者压舌板垫在舌头上,以防患者咬伤自己的舌头”。医生说的应该没错吧,但是很抱歉,这也是错的,至少不是最正确的。

《2010年美国心脏病协会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症救治指南》就有提示,癫痫发作现场处理时,不要试图撬开患者嘴巴或者在牙齿之间或嘴中放置任何物品,以免造成牙齿损伤和误吸。

美国急救指南关于癫痫急救的指导。/ CDC官网截图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医生王西富、急救医生贾大成等专业人士都曾多次发文解释,往癫痫患者嘴里塞东西是过时的做法!

癫痫患者发作时的确可能咬到舌头,但并不会致命,最多像吃饭咬伤一样,少量出血,反而往嘴里塞勺子等硬物可能伤害牙齿,塞衣物、毛巾等柔软物品可能影响患者呼吸,压舌板也可能诱发病人呕吐反射,万一胃内容物进入气道,也会给患者带来更大的风险。

正确的癫痫急救方法是什么?用王西富的话说“让他安静地抽一会儿”,施救者可以做的是为其创造一个安全的抽搐环境,具体方法包括移开四周可能伤害到患者的物品;在头部放置软物品,避免患者头部磕碰到坚硬的地面。

癫痫抢救要点。/ 网络图片

除了癫痫,错误的急救方法还经常出现在溺水施救中。

2019年6月13日,贵州都匀一名3岁女孩溺水5分钟,路过的一位民工将其救上岸。上岸后,他先是使用倒挂控水的方法,等女孩吐水以后,又按压胸部,最终抢救回来。但这位民工事后接受采访时却十分后怕,“倒挂控水,有人说对,有人说错,我怕到时候万一她不在了,是因为我的做法错了不在了,我更内疚了。”

被刷爆的“女童溺水倒挂控水”视频。/ 梨视频截图

历史上,倒挂控水、膝顶腹部等方法的确曾被视为溺水的急救方法,但急救技巧像其他医学技术一样也在不断发展,这些方法早在30年前就被淘汰了,正确的方法是按压胸部,进行心肺复苏。

清秋对这些错误的急救方法也深有感触,以烫伤为例,她在工作中写过无数科普强调,烫伤后不要使用醋、酱油、牙膏等涂抹,可能造成感染,但“永远有人留言反驳,我的朋友上次这么做的,没有起水泡,没留疤。”实际上,是否起水泡,是否留疤和涂上去的东西没有什么关系,尽快用凉水冲洗降温,才是处理烫伤的正确方法。

有妈妈表示有老人用偏方来处理烫伤。/ 网络图片

为什么这些错误的方法流传甚广?

除了急救知识没有及时更新,陈旧方法深入人心之外,清秋个人认为,和影视剧的错误示范有一定关系。她最近看了一部以北京为背景的电视剧,“女主的爸爸哮喘发作,男主却要使用人工呼吸,可以看出来这是为了搞笑,但如果有人以为这就是正确的急救方法,真的一点也不好笑。”

“总觉得危险离自己远着呢”

我国急救教育难进展

不会救,用错误的方法救,这和我国急救培训的缺失密切相关。

数据显示,法国的急救培训普及率为其总人口的40%,德国高达80%,美国有三分之一的人接受过心肺复苏技术培训,而在我国,急救技能普及率百分比仅为个位数,尤其是未成年人,仅有不到5%未成年人接受过急救培训,很多孩子连伤口都不会处理。

德国是世界上应急管理体系高度发达的国家之一,除了专业医疗系统拥有完善而高效的急救体系,志愿者是应急救援的主力军,是专业救援队伍的庞大后盾。/ quanjing

从娃娃抓起被视为开展急救科普的最好突破口。

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副主任医师田颖曾拿着AED模拟器到学校为初一三个班的孩子讲课,孩子们听得特别认真,还互相模拟,后来还有家长反馈说,孩子回到家还教大人这些知识。

虽然这让田颖感到开心,但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田颖希望未来可以将AED等急救科普纳入学校的常规课程,从幼儿园,从小学就开始,那么未来的几年、几十年会有更大的进步。

实际上,不少学校已经将急救知识纳入校园安全范畴,《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也明确提出,将急救知识等纳入中小学考试内容,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

健康中国行动指标。/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截图

2017年9月,有学生家长发现,湖南省小学教材《生命与健康常识》中关于溺水急救,使用了“控水”这一过时的错误急救方法。之后更有网友翻出,2015版本《急诊医学》一书也出现了类似的错误,而这本书是提供给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使用。

教材出错,面对面的培训也没有好到哪里。

一位从事急救培训的专业人士在个人博客描述了这么一个细节:去过很多单位做急救培训,都是单位领导让员工来听的,这些员工不是真心想学急救,在下面睡觉、聊天、玩手机。

2019年重庆市公众急救技能免费培训计划遇冷也暴露了同样的问题。根据媒体报道,2019年重庆原本计划免费培训1200名市民,但市急救医疗中心开班2次,每次只有不到20人来。

重庆启动急救技能公众免费培训计划。/ 中国政府网截图

一位急救培训师分析认为,对于大多数市民而言,仍然觉得危险、灾难距自身很远,万一发生危险可以第一时间拨打120,靠医生来救。

不重视急救的不止个人,还有机构。

2013年6月,武汉一名男性坠楼,几分钟后,4名民警赶到现场,但并没有立刻实施急救,而是继续等120增援,事发近20分钟,坠楼者依然在原地躺着。虽然隔行如隔山,110无法取代专业的120,但经常在第一时间到达施救现场的110竟然只能坐等120,这种尴尬也折射出了我国急救科普的缺失。

2019年3月,29岁的男青年猝死在北京地铁,家属向地铁运营公司索赔,急救医生贾大成公开支持,并提出一大质疑:有单位和个人给北京地铁无偿捐赠AED,北京地铁为何拒绝?

“急救意识不够,从政府到民众都没意识,总觉得危险离自己远着呢!”急救医生贾大成向39深呼吸(ID:shenhuxi39)表示。

学习急救方法不是鸡肋

学急救对于普通人来说到底有什么用?辽宁沈阳的两个人最有发言权。

2018年5月12日,沈阳人尹玉红的丈夫在家突发心梗,她本人是沈阳市苏家屯区红十字会爱心志愿团队负责人,凭借多年积累的急救知识,冷静处置,经过一个小时的生死抢救,最终成功挽救了丈夫的生命。

同年8月22日,辽宁省沈阳市某小超市内,一名使用电焊枪干活的男子触电,一旁的工友果断切断电源,并对其实施人工呼吸及心脏按压,5分钟后,触电男子恢复呼吸和心跳,这名救人的工友也曾接受过急救培训。

当危险来到身边时,我们并不总是能偶遇大专家,拨打120虽然容易,但因为距离、路况等原因,也极有可能错过最佳抢救时间,掌握急救技术的身边人才能真正在死神面前拉一把。

39深呼吸(ID:shenhuxi39)期待从顶层设计出发,系统的急救科普得以深入每家每户,也希望当工作单位或居民社区有急救科普活动时,每个人不以之为累赘,不把它当过场,而是认真学习,将救命的方法牢记心中。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姓名除专家外均为化名)

39深呼吸

扫一扫关注

39健康网 - 39健康網 - 中国优质医疗保健信息与在线健康服务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