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在强制实行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的背景之下,广州医药市场却在具体操作中变了样。医院销售的药品贵于药店依旧是普遍现象。
虽然医改的新方向是高诊费、低药费,力求打破“以药养医”的旧体制,但记者近日走访调查发现,在强制实行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的背景之下,广州医药市场却在具体操作中变了样。医院销售的药品贵于药店依旧是普遍现象,如泰诺(10片装),广州市某大医院药房售价是12.5元,平价药店则只售8元,差价达56%。
药品批零倒挂无奈下架
记者走访海王星辰、老百姓等部分广州门店看到,一些进入基本药物目录里的药品依然在按照原价销售,随机访问的一些买药的市民也表示,医疗费用没有明显变化,甚至有市民表示,“原来卖的药突然就不见了”。对于这种断货现象,药店内部人士解释,基本药物目录里的某些药品降价幅度实在太大,下架是无奈之举。
下架之后还会回归吗?“要看企业的态度。”该人士表示,如果企业可以提供相应的补偿,那么下架药还有“起死回生”的机会。
据了解,广谱类抗生素药物是近期断货较为明显的品种,而化学药和生物药的断货则主要集中在一些进口或者合资企业生产的品种,此外,中成药断货部分主要在一些名牌厂家。
比方说,国家对阿莫西林分散片(0.25克12片装)的限价是4.6元,南京先声东元制药有限公司的再林、华北制药(11.31,0.00,0.00%)集团的利莎林其原零售价和进价都远高于4.6元;而国家对杞菊地黄丸(60克规格)的限价是5.1元,但同仁堂(25.30,0.00,0.00%)生产的此规格同类品种市场售价在10元以上。“同仁堂的杞菊地黄丸一般是厂家自己定价的,我们拿来参照,现在要按照限价来卖,会亏本的。”药店内部人士称。
一位从事医药行业十余年的药企人士对记者透露,不排除有上述现象的产生,但事实上,药厂生产出来的药进入终端市场历来都存在不少“油水”,一般一种药品的广州总代都可以拿到10%的纯利润。
他举例称,一般国药准字的产品,地区经销商拿到的价格是零售价的2.5折(含税),而经销商给药店的价格大概是零售价的4.5折。此外,他还表示,一种药品进入零售终端,首先要交入门费,其次是上架费,还有促销费等费用。
该人士说:“以进入广州地区门店最多的某连锁药店为例,地理位置好、人气旺的门店称为一类店,占全市门店数的1/3,二类店和三类店都有1/3的数量,一般一个品种的药都选择全铺,也就是说,全部都进,这样就需要1万元;至于上架方面,这要看关系亲疏来决定费用多少;还有促销方面,厂家除了提供促销的赠品外,还要交钱给药店,一般交6000元就可以在促销海报上打上药品名称;另外,店长或者促销员也要给费用,一般是卖出一盒给予5%-10%的提成。”
医院吃回扣“潜规则”
除了上述药店存在不少“潜规则”外,记者在广州药品市场调查中还发现,大多数常用药品,如同一厂家生产的感冒药,平价药店的售价均低于医院药房。
记者对比了几种常用感冒药,如新康泰克,医院药房卖13.50元,而平价药店的售价为10元;而一种香港产的阿莫西林,医院药房售价为19.6元,平价药房便宜6元;100粒装的土霉素,同样规格出自同一个厂家,两者之间售价相差近3倍。市民拿着医院药方去平价药店买药,已经见怪不怪了。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顾昕表示,公立医院药价虚高的根源在于政府管制不当:其一,政府对医疗服务本身实行低价管制,郎中们看病不能养活自己,被迫要开药店;其二,政府对药价设置了天花板(即最高零售限价)之后又设置了加成管制,即公立医院只能加成15%。
“正是加成管制搞乱了药价。既然政府规定只能加成15%,那么公立医院在进货的时候当然会选择高价药。”顾昕解释,假定一种药有两个进货渠道,一是100元,另一个是50元,所有脑筋没有灌水的公立医院都会让前者上量,后者不上量。好歹进一些便宜药也是必要的,一来满足某些患者的需要,二来可以应付上级的检查。高价药上量之后,账面上的15%加成自然会丰厚一些,但医院并不会依照进货发票上的价和量,将真金白银全额付给医药公司,实际上还会向后者要“返点”,返点率取决于讨价还价。对这种行为,政府严令禁止,可是多少年了都禁而不止。“返点”可以以各种其他合法的形式流向医院和医生。
一位在国企工作的医药代表也对记者表示,虽然国家取消药品加成,但其实该给的回扣,医药代表还是会继续“返点”给医院的。此外,一位医药行业的上游供货商还对记者透露,其实行业内有一大忌,那就是“凡是进医院的药,就不能在零售渠道流通”。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医院开的药在市面上没得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