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国、法国、意大利等多个国家报道很多儿童出现了类似“川崎病”症状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并且在这些患儿中,很多被检测出新冠病毒(COVID-19)阳性,这一新症状让大家开始为孩子揪心不已。
The Lancet 于5月13日在线发表一篇研究论文,称COVID-19可能导致一种类川崎病,在COVID-19流行的国家中可能会暴发类川崎病,需要进行迅速和更积极的管理。对川崎病和类似综合征病因的进一步研究应该集中在对病毒诱因的免疫应答方面。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于5月15日在瑞士日内瓦总部召开的记者会上指出,儿童出现的类川崎病症状可能与新冠病毒有关,有必要紧急调查这些症状产生的原因,以理解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并找到治疗方法。
新冠病毒是否可以引起川崎病?
5月25日,知名生物学家、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颜宁教授连线清华大学终身教授祁海、中日友好医院曹彬教授等专家,在第十一期《理解未来》科学讲座中对此话题各抒己见,共同探讨川崎病和新冠病毒之间可能存在的发病机制。
祁海教授认为,川崎病的诊断并没有真正的生物标志基础,病毒感染引发川崎病症状并不奇怪。不过,目前样本太小,不具备统计学意义。不过,成人与儿童面对新冠表现出的差异性值得关注。祁海教授指出,这种差异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儿童较少受既往感染经历的影响,能产生比较好的免疫反应;另一种则是儿童的B细胞免疫反应较差。
曹彬教授则认为,儿童和成人临床表象确实不太一样,儿童表现为皮疹、心脏损伤还有中枢损伤,成年人因为中枢和心脏发育更成熟一些,所以临床上没有表现出心脏和脑炎的表现,但是免疫病理损伤基础只是程度的差别,而不是本质上的差别。谈起川崎病免疫基础,大家普遍关注单核细胞激活综合征。虽然成年人不提川崎病这个概念,但武汉的20多例成人重症COVID-19尸检表明肺的炎症细胞浸润主要是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而不是淋巴细胞。因此,除了CD4、抗体反应外,曹彬教授认为可能需要花一些时间和精力放在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引起的免疫损伤上。
什么是川崎病?
川崎病又称粘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可以由多种致病菌诱发,症状表现为高烧、皮疹、颈部淋巴结肿大、结膜充血、手足肿胀、指端脱屑、口唇干裂等,严重者会引起心血管并发症。由于川崎病首发症状是高烧,身上同时伴发有疹子,因此常常会被误诊为感冒、麻疹、手足口或猩红热。
川崎病主要易感人群为5岁以下儿童,如果早发现早治疗,绝大多数儿童预后良好,唯有少数患儿遗留冠状动脉瘤等心脏并发症,需要长期治疗。川崎病最大危害是损害冠状动脉,是小儿冠状动脉病变的主要原因,也是成年后发生冠心病的潜在危险因素。
川崎病主要有哪些表现?
(1)发热持续 5 天以上(含经治疗 5 天以内);
(2)双眼结膜充血;
(3)口唇发红、草莓舌、口腔和咽喉粘膜充血;
(4)多形性皮疹;
(5)四肢末端变化,急性期手足硬性肿胀、掌末及指趾端充血;恢复期指趾端甲床皮肤移行处有膜状脱皮;
(6)急性期出现非化脓性颈部淋巴结肿胀;
(7)卡巴红肿是否会加入诊断标准,需进一步证实。
川崎病还牵涉哪些系统疾病?
(1)消化系统:腹泻、呕吐、腹痛、肠梗阻、黄疸、血清转氨酶值上升;
(2)血液:WBC 增多、PLT 增多、ESR 增快,CRP 阳性;
(3)尿:蛋白尿、沉渣中白血球增多;
(4)皮肤:BCG 接种部位红/结痂、指甲出现横沟;
(5)呼吸系统:咳嗽、流鼻涕
(6)关节:疼痛、肿胀;
(7)神经系统:脑脊液中单核细胞增多、惊厥、意识障碍、面神经麻痹、四肢麻痹。
川崎病合并感染新冠病毒如何治疗?
有类川崎病症状的儿童,应按照川崎病正常治疗。
1.川崎病急性期治疗方案
(1)首选丙种球蛋白 IVIG:治疗剂量为 2 g/kg 单次应用。
(2)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常用使用阿司匹林剂量 30~50 mg/mg/d,2~3 天或最晚 14 天热退后,剂量改为 3~5 mg/kg/d 持续使用 2 个月直至冠状动脉内径恢复正常,防止冠状动脉瘤内血栓形成,单纯使用阿司匹林不能减低冠状动脉并发症的发病率。
注:新研究显示,在急性期使用阿司匹林时,通过 30~50 mg/kg/d 与 3~5 mg/kg/d 对照研究,其并没有明显差异,在早期可使用 3~5 mg/kg/d 预防。
(3)激素:根据 Newburger 等报道,<10 天的新发川崎病患儿,IVIG 及阿司匹林基础上加甲强龙 30 mg/kg 单次冲击疗法显示,虽使用后热程短,CRP 恢复快,但很容易出现无反应型川崎病。是否使用激素,现在争议较大。
(4)Imflimb 等细胞因子阻滞剂(目前国内暂时没有)。
2.川崎病慢性期治疗方案
(1)溶栓;
(2)介入性治疗;
(3)搭桥手术;
(4)其他:分子搭桥。
注意:关于 IVIG 无反应性川崎病,川崎病患儿在发病 10 天内接受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 2 g/kg 及阿司匹林口服标准治疗,无论一次或分次注射后 48 小时患儿体温仍高于 38℃,给药 2~7d 甚至 2 周内再次发热,并符合至少一项川崎病诊断标准者,即为 IVIG 无反应型川崎病。
虽然大量流行病学和临床观察显示,川崎病是由感染所致,尤其是与病毒感染有关。但尚无充分的证据说明川崎病是新冠病毒所致,所报道的儿童目前只是疑似川崎病,并非确诊,“川崎病”症状是否为感染冠状病毒后诱发的,仍需进一步科学研究及流行病调查来论证。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