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峰表示,在我国,每年有50万人猝死于心脏病,如果明确为冠心病导致,这些人群都应进行器械治疗;而心力衰竭患者目前我国已达到500万人,并且每年新增40万人~50万人。他告诉记者,这些患者相当大部分比例应接受心脏器械治疗,但在需要接受此治疗的人群中,真正植入心脏起搏器、体内除颤仪或心脏再同步装置的病人只占1%,而此数据在美国超过20%。
王景峰介绍,心脏起搏器主要通过在静脉血管中的电极刺激心脏,帮助心脏恢复正常节律,但起搏器的植入只是一个开始。在大约10年的使用寿命期内,平均每半年左右就要进行一次临床随访与程控。他介绍,心脏病器械治疗的种类主要有:埋藏式心脏起搏器、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心脏再同步化加除颤器。他表示,心脏疾病发病率在我国仍呈上升之势,迫切需要大量可靠程度高的心脏器械参与治疗。
“认识程度不够、经济费用较高都是患者使用器械植入较少的原因。”王景峰表示,部分医生仍然按照传统习惯给予患者单纯药物治疗,导致器械植入推广不够、患者对其了解程度不高;另外,由于是创伤性植入,部分患者和家属存在担忧和顾虑。
王景峰表示,心脏病器械治疗后仍须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否则仍可能发生心律失常的危险。“哪怕安装了器械,心脏病变还是可能继续发展的,如心功能恶化、心肌缺血、老年性退行性心脏病变等,另外,心律失常也可能与植入器械本身有关。”
王景峰介绍,心脏起搏器虽然可治疗患者心速过慢,但同时患者还可能伴随有时心速过快;另外,单纯安装起搏器后还可能反复发生心房颤动,部分患者会感觉到心慌、胸闷,严重的甚至突发晕倒,而心房颤动又会反作用于起搏器,影响其功能,因为频繁发作会直接损耗器械寿命,并且导致耗电厉害,最夸张的患者曾一两个月就将电池损耗完毕,必须再次更换。“这一切都可能带来患者心理和经济上的负担,还有生理上偶尔的不适,所以配合药物治疗是不可或缺的,因为仅仅使用器械仍可产生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王景峰说。
(责任编辑:温小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