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篇《联盟之“殇”》在连锁药店行业里引起了一股又一股的波澜,现在已经渐渐地褪去了。从第一篇文章《联盟之“殇”》的发表开始,时至今日已经有一个多月之久,期间有医药经济报的方凌发表《联盟在鞭策中前行》一文,以及随后的浙江药通联盟副理事长季军的《拿什么配的上你——关于联盟之“殇”的读感》在39健康网代航汇刊上发表。三篇文章,将药店联盟的话题一步步引向高潮。一时间在业内引起了轩然大波,相互的论战和蜂拥而至的跟帖,有的甚至已经趋向于非理性的发泄乃至人身攻击演变的迹象。然而,当今天高潮褪去之时,我们回看曾经的波澜,能否在喧嚣之后发现一些什么,能够真正令药店联盟在理性的环境下更好的发展,让这只雏鸟茁壮成长为雄鹰。这不才是对药店业界最大的贡献么?
对此,笔者采访了业内一些对此事件一直关注的资深人士——
谢高峰 PTO常务副总经理
刘丰盛 特格尔中国药店采购联盟理事长
季 军 浙江药通联盟副理事长
曹 迁 金百合联盟秘书长
胡品福 资深业内人士
听听他们五位对《联盟之“殇”》在药店联盟中的影响是如何看待的,对于所引发的争论有是怎样评价。
问题一:是否了解最近在媒体上围绕《联盟之“殇”》一文所发生的争论?您有何评价?
刘丰盛:知道一点,我觉得写这篇文章的作者对于联盟没有深入的了解,对于联盟的发展规律和发展情况不够了解,所以才会写成这样。其实有很多事情应该先落实之后再公开的来写,可是这个作者有一些地方写的我觉得是不尊重事实的。
药店连锁有其内在的发展规律,联盟的发展同样有着自己自身的特点。写药店联盟首先要弄明白药店连锁发展的规律。另外作者文章中有一些事情落实的也不够清楚,不管怎样写首先要本着对行业负责任的态度,写出来的事情首先要落实清楚再写。对于药店连锁这个行业,如果每个人都首先想着去贡献那这个行业就好办了,就肯定会发展的越来越好。反而如果都是指指点点,却没有切实的实践那对行业是非常不好的。批评、指责必须要有充分的落脚点,要有理有据,不能信口开河。
并且其中的一些语言用的非常不妥,很有问题。没有必要用很刻薄的语言去针对甚至攻击人家,行业的事情还是应该就事论事的,用那样的语言去攻击对方必然是会引起双方甚至是多方的相互攻击的。这样不好,也起不到对于联盟发展的作用。并且不管怎么说,这篇文章的作者提到的像谢高峰、李兴乾,我认为他们在业内也是专家,有着一定的名望。PTO和药通也是药店联盟里做的比较好的,固然存在问题,可是联盟作为新兴的事物,存在问题是正常的,关键看我们怎么去看待和解决问题。还是应该有一些鼓励的声音,帮助这个行业向好的方向发展。
胡品福:其实我觉得《联盟之“殇”》这个文章,就是把五大联盟在经营之中的一些不规范和缺点比较集中的放大了,而积极的方面相对就缩小了。所以引起一些对立方的论战。
联盟的组织比较庞大,成员相对来说比较多。会员在得到利益的时候就会觉得盟主非常好,而在利润越少、整个感觉不到位时就会有一些怨恨。包括我了解到有些联盟的产品保护的不好,配送周期比较长,总是断货等现象,这样在终端销售时就会造成留下诟病。所以就正好点燃大家五六年以来一直想说但是没有说的话。近几年联盟都是一片河山大好的景象,批评、引导的文章比较少。这篇文章正好像一个导火索,把多年来大家的一些想法都爆发了,但是有些不理性的做法我认为不好,被冲昏了头,说了一些脏话,在行业讨论中夹杂个人恩怨等,很容易导致分歧并引发口水战。
特别是后面方凌写的一片文章——《联盟在鞭策中前行》,我觉得这个文章写得太软,因为本身他的身份比较尴尬,她本人是某联盟副总经理的夫人。。如果她能纯粹作为第三方,以公正的角度来讲这个问题就不会有这么大的影响了可能。虽说《联盟在鞭策中前行》里面有些东西还是比较积极正面的,但文章整体比较软,积极意义自然也就小了一些。包括季军的《拿什么配的上你——关于联盟之“殇”的读感》,他本身是药通的秘书长,我感觉他又站在这个角度来写文章的话呢,他可能比较真实,但是没有吸引很多舆论,争论焦点主要就是在方凌和《联盟之“殇”》来说。
总体来说我就觉得《联盟之“殇”》写的还是比较真实的,但是有些词语就是用的比较尖锐。我一直在持续观察这个东西,看看他们的评论了解情况。我感觉一些评论写的也是非常的言辞激烈我觉得就像腐败现象可能每个单位都有,但是不能说联盟整个的性质是不好的。联盟目前来看是正面的积极的,所以我的看法是大家应该静下心来看待这个事情,不是说写了文章联盟就会好,或者就会不好。这些文章可以提供一些思路和借鉴,或者说是反思和警醒,不管是一个联盟的成员还是观众,我觉得都应该是站在一个对行业呵护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应该给联盟更多的、多角度的关注。比如说,有些东西确实不好,我们可以给出一些建议,让一个时代的产物发挥出更好的作用,毕竟联盟在今天还是有它很大的积极面的。
之后的评论两边攻击来攻击去我觉得就违背文章之初的本意了,文章的作者只是希望能够让联盟的盟主有所思考和反思。我认为这种想法视角比较开阔,战略性也比较强。我觉得大家今后应该有这样一个思路——我们要怎么为我们的会员服务。作为看客也应该冷静一下,局外人看局内人我认为更应该给出一些客观的建议,帮助联盟向更好的方向发展。也通过这个达到媒体的监督和促进的作用,而不应该成为大家互相攻击的工具,这是我想提的观点。
曹迁:《联盟之“殇”》在所阐述的内容中,牵涉到具体的人的用笔有些欠考虑。如果是作为行业观察者应落笔客观公正一些、包容一些。文章中所涉及的相关者看了肯定不爽,有人出来争论一番,这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事吧。这个事情我个人观点觉得为此把笔墨官司打下去是很没意义的。联盟在国内来讲还是一个新生事物,不管怎么样,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个还是需要时间来验证。然而联盟在一段时间内涌现很多,也说明了,在这样一个大的环境下,新的医改政策下,中小企业求生存的现实情况在这摆着,抱团取暖是一种本能的做法,我想也是无可厚非的一件事。就算现在做得不是很到位、很理想,我觉得还是应该允许大家去实践。
就国外而言,拿美国来讲,药品零售发展一百多年了,它也不全是大型的连锁药店。我看数据也有百分之二三十的单体药店是通过联盟体的形式来生存的,所以我想美国药品零售业的今天或许就是中国的明天呢?
目前在国内零售药店业毕竟市场化还是很高的,国家的新医改政策也没有过多的落笔来讲这一块,我想国家也希望在医改过程中药店行业能够继续有序的发展。国家没投钱,是通过市场这只手来调控这个业态的。新医改的钱都砸向了医疗机构,但这只是满足消费者的部分需求,而消费者其它方面的需求则需药店来弥补。有些人看法会比较悲观,但是我从业态来看,药店发展的空间还是很大的,只是看怎么样发展。连锁规模化这只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也是国家政策所倡导的。在全国范围内还未有真正的规模化商业和药店连锁出现前,各种联盟体的踊现说明了弱势群体目前还是占了大多数,这也是弱势群体在危机意识下的一种契合,是一种本能的反应。那么中小连锁和单体药店怎么发展,我想这是很值得大家思考的。这个是行业观察者写文章时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联盟之“殇”》这篇文章,从提到的现象来说还是比较客观的,都是一些存在的问题。前面我也说了,联盟毕竟是新生的东西,各方参与者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弱势的,各个方面的资源还是不到位的,整个管理还是欠缺的。所以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很多矛盾,这是客观存在的,只是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去面对,去挑战,谁能做得更好,谁就能走的更远。通过这个讨论,我想以后是不是能更实际一点,大家来做联盟的话,对这些问题,我们能不能有办法去解决和克服。
季军:《联盟之“殇”》这篇文章提到的现象是比较真实的,但是这个现象本身背后的情况,是不是像他写的这么龌龊我觉得还是要探讨一下的。他的态度首先是否定了企业和企业里的一些人,他把实际行业在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过程产物”都否定掉了。我觉得既然存在就有它的道理,业态发展到这一步出现了联盟就应该有其中的必然因素。
从过去中国的药品商业流通情况来看,层层代理,层层加价。真正到了消费者,到了各个层面之后,不论是代理商还是消费者,都没得到自己想得到的东西。现在出现这种大的连锁,像中国的老百姓啊,海王啊,这些大规模连锁出现以后,由于他们门店多,销量大,就自然可以喝上游工业叫叫板,可以谈一谈。这就给周边的中小药店带来了巨大的危机。对于这个危机,中小药店是无法独立面对的。那在这个行业的发展中,就出现了联盟这样一个机构,这样一种业态,来帮大家解决这个问题。满足了差异,满足了利润的需要和质量的需求。在这个过程中,是不是要取利,我们希望行业要有雷锋,但是雷锋也要吃饭,不外乎加价的幅度到底是什么样,这个是由市场来确定的。可以说他是挣钱的,但是挣的这个钱不是从别人口袋里抢的,这说明市场有其存在的价值。
这种争论如果从纯市场也好,纯学术也好,还写这篇文章,大家争论,可能就比较善意的。但是这篇文章首先否定了人,否定了这个业态。我就有个问题,是不是每一个美食评论家就是世界上最好的评论?那是不是一个老师,他是冠军,他才能教出冠军,我们从来没有在任何场合标榜过自己如何如何,因为我们没有门店,由于我们的会员在广博,我们可以把南边的北边的,东边的,西边的所有的门面都总结出来,也就是说,提供了很多会员交流的平台,就在我们培训当中的,我们的连锁做案例,包括我们大型的活动我们请霍总作为培训的一个导师,或许给现场做讲解,他一个月的时间就做了四、五十次的的给药店老板做培训的,由于我们是会员,我们提前通知他,他也比较热情接待,比较真挚的将大家做得比较好的拿出来分享。这本身是联盟的一个职能之一,提供更好的盈利模式,提供更好的调整决策,包括会员与会员之间的联系。
我们联盟只是一个平台,你不能把这个职能变了,要判断这个饭做得好不好,我是不是先让一个饭店的厨师评价一下,我觉得这样是不对的,他的观点,它本身的意义,我觉得有点问题。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近日,有市民反映:一种用于治疗小儿肺炎喘咳、咽喉炎症的中药小儿麻甘颗粒(2.5g×12袋)在不同药店的零售价相差2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