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和医疗都是刚需,生病后我们都希望治疗自己的是全世界最好的大夫,但是相比较住房,医疗是最刚性的需求。”创丰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合伙人张可在首届中国智慧医疗大会上发出这样的声音。
(图为创丰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合伙人张可)
在高收入国家,医疗的投入占GDP的数值经常是15%,12%,14%,17%,而中国到2020年预计到是6.5%,基于这样的数据,张可判断,中国的医疗行业从中长期来看都是有巨大发展空间的。
作为一名投资人,张可认为,投资的出发点主要是看产业链上的主要参与者们到底需要什么,而医疗领域则可以从医生、医院、患者三个方面分析。“在未来智慧医疗和智慧健康的发展过程中,医生和医院要作为两个独立的整体进行分析。”张可解释。
张可将患者分为大病、慢性病、小病、健康及亚健康四类。亚健康患者的需求是能够知晓自己的健康状况,并能根据检查的结果进行自我保健;有一定不适反应的小病患者群则是希望有相对专业的医生或者护士解答自己的疑问;慢性疾病人群的需求是随时有医院医生或者相关机构关心、监测自己的身体状态,提醒自己的身体异常;而最刚性需求的大病人群最需要的是到好医院找好大夫去好好看病。这四类人群的支付刚性则是依次增强的。
医生和医院在如今的体制下最需要的也可以概括为四个点。医生——收入提高、效率提高、合法安全、技术辅助。张可解释说:“这些需求都是在现行的体制下没有实现的。比如,医生可能希望通过智慧医疗达到提升工作效率的目的,也希望某种模式可以提供一个合法的手段,实现提高收入的目标。而医院的需求则比较简单,“无非是医疗秩序更好,医疗纠纷更少,优化现有的结构及提高医生的动力。”
知道参与者要什么远远不够,智慧医疗真正发展起来,商业模式是很重要的,张可分享了自己认为真正成功的四种新型医疗健康业务模式。
一是智慧医疗网络,也就是,基于三甲医院医生和专家资源以及合作基层医院网络的全面疾病管理。张可认为,这和朝阳区目前实行的医疗救治医联体有契合之处。二是远程专科疾病管理,即依赖于远程设备,利用三甲医院的医生和专家资源,通过专业的健康管理机构实现针对某种特定疾病的疾病管理。张可表示,台湾高雄地区的医院做脑卒中的疾病管理是这方面的典范,但这种模式依赖远程设备,目前这些设备可谓百花齐放,但一些医生并不认这些设备的结果,所以他不看好这种模式。
三是网络健康咨询,这是基于网络,利用医院的医生,实现全方位的健康咨询。张可十分看好这种模式,他预估未来几年可能会出现一个类似京东的上市公司。四是医疗体系优化+健康管理,它是一种基于大数据对医疗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诊疗服务。张可称之为“伟大的模式”,它可以实现就诊、分诊、转诊、随访、长期疾病管理一系列的闭环。
“现行医疗健康体系难以满足患者、医生、医院的需求,强大的需求将推动模式创新。”张可最后强调。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北京安贞医院率先成立胎儿心脏病母胎医学会诊中心,倡导产前产后一体化医疗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