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7月,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的颁布实施,我国的外贸政策发生了巨大变化:将对外贸易经营者的范围扩大到依法从事对外贸易经营活动的法人、其他组织或者个人;将从事外贸经营权由审批制改为备案登记制。大量的生产企业、合资企业以及自然人加入外贸经营的行列,国有外贸企业所占的市场份额逐年下降。外贸行业逐渐由垄断性行业过渡到一般性竞争行业。
由于外贸行业的特殊性,2002年以前,国家对外贸企业在资金贷款、经营权、配额许可证、税收等方面有着诸多优惠政策。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取消国有外贸企业的垄断经营是其中重要条件之一。在传统的计划经济时期,国有外贸企业并没有自己的生产基地,实行的是产品“买断制”和“收购制”的经营模式。2002年以后,随着外贸经营主体的多元化,“买断制”和“收购制”的传统经营模式开始出现危机。
甘肃省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公司总经理张继民说,国家外贸政策放开后,国有医药外贸公司遭遇了三个危机:一是骨干业务人员流失,业务量大幅下滑;二是民营外贸公司大量涌入,使行业竞争空前激烈;三是外贸公司改制前途迷茫。“政策放开后,几乎所有外贸企业的骨干业务员都自立门户,现在企业留下来的都是老弱病残人员。我们公司在最辉煌的时候年进出口额达2800万美元,而现在只有300万美元了。”
据业内人士估算,外贸政策放开后的短短几年间,我国从事医药进出口贸易的企业已经多达2万家,其中民营外贸企业已经成为医药对外贸易的生力军。
多重力量推动转型
如今,在医保商会的会员名单上,企业名称中有“医药”二字的外贸公司已经越来越少,这些公司的业务组成也越来越复杂,专门从事医药进出口业务的外贸公司已经寥寥无几。
苏州恒祥进出口有限公司是2001年由苏州市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公司改制而来,该公司之前已拥有20多年的医药卫生产品进出口历史。在2002年以后,恒祥公司开始拓展业务领域,目前已陆续开拓了纺织服装类、机电类和轻工类商品的进出口业务。该公司外贸部负责人表示:“尽管我们的主营产品仍然是医用敷料、医用耗材、医用器械等,但这只能作为出口经营的一个方面,如果把业务范围仅仅局限在医药产品上,公司的发展空间就太小了。”
事实上,选择多种经营的业务模式正是贸易政策放开后,医药外贸企业转型的一个突出特点。
资料显示,在我国,年出口额超过3000万美元的外贸企业就算大企业,但是按照国际标准衡量则还是小企业。规模偏小,使国有外贸企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实力明显不足。同时,由于国有外贸企业过去实行“买断制”和“收购制”的经营模式,决定了它不可能拥有自己的名牌商品,很难在国际市场上以质取胜。而对于医药外贸企业来说,由于经营医药产品的特殊性还面临另一重关隘:按照《药品管理法》的规定,医药流通企业必须通过GSP认证。外贸企业作为连接国内与国外的医药贸易桥梁,属于药品流通范畴,医药外贸企业有必要通过GSP认证,进行行业规范。
业内人士表示,近年来随着药品生产企业自主出口越来越多,外贸公司的进出口业务已经锐减,不少外贸企业开始涉足国内药品流通业务,这就迫使外贸企业必须通过GSP认证。然而,有相当数量的国有医药外贸公司在经过几年激烈的市场竞争后,生存已经非常困难,根本无力支付GSP认证所需的投入,因此多种经营成为这些老的医药外贸公司维持生存的手段。
加入WTO后,我国一直将出口退税调整作为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的手段之一。截至目前,出口退税率已经调整了5次。从历次调整来看,医药行业受到大面积影响是从2004年的第三次调整开始的。而出口退税率的调整也加速了医药外贸公司的转型步伐。
资料显示,2004年之前,由于国家出口退税率提高,外贸出口连续3年大幅度、超计划增长,并从1999年开始出现欠退现象,到2002年,累计欠退税款已经达到一定规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务院决定从2004年1月1日起改革出口退税机制,同时降低出口退税率。调整以后,出口退税率变为5%、8%、11%、13%和17%五档。青霉素工业盐的出口退税率就是在此次从17%调到了13%。2005年,国家为了进一步控制“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优化出口结构,同时鼓励高科技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又分期分批调低和取消了部分“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同时提高了重大技术装备、IT产品、生物医药产品的出口退税率。
在出口退税率调整中,外贸公司受到了巨大冲击。中化宁波是国内大型外贸企业之一。该公司总经理吕华君曾表示,由于2007年突然大幅降低出口退税率,使公司损失巨额利润,公司的信用也受到影响。
除此以外,人民币升值以及新的劳动法的实施也对外贸公司的经营产生了一定影响。目前我国化学原料药出口比重较大,人民币升值将直接引起产品出口价格的上扬,进而降低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对于外贸企业来说,由于大宗原料药出口集中在生产企业手中,外贸企业的出口产品多是小的品种,数量规模有限,缺乏国际市场议价能力,人民币升值后,产品出口价格上扬,使得不少外贸公司丢掉了原来的市场。
据了解,在我国外贸政策放开后,外贸公司原来的“买断制”和“收购制”经营模式已经出现危机,目前外贸公司中相当一部分是代理制。而医药大宗出口品种都集中在生产企业手中,外贸公司处于企业与外商的中间位置,一旦出口退税率有变动,外贸公司就要承担损失。
经营模式亟待重新定位
“现在大部分医药产品都是生产企业自主出口,外贸公司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但是在国际市场的开拓中,外贸公司的桥梁作用仍不可忽视。”北京东方比特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健康网首席研究员吴惠芳说。
近年来,我国医药生产企业加快了开拓国际市场步伐,进行国际认证,获得国际采购组织供应商资格等成为潮流。同时,以石家庄制药集团一类新药恩必普为代表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制剂产品也开始尝试境外销售。然而,目前大多数生产企业并不具备自己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通过境外贸易公司实现出口仍然是他们的主要选择。与此对应,跨国企业在寻找中国的目标生产商时也一般求助于贸易公司。
业内人士表示,由于贸易公司鱼龙混杂,在充当国际贸易桥梁时,出现了一些不规范行为,对中国企业的信誉和经营活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据青松(天津)国际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沈载宽介绍,目前我国医药商品出口主要集中在非洲、东南亚、南美、中东等地区,发达国家从我国购买的通常是医药中间体,中等发达国家则一般购买原料药,我国制剂出口还非常少。他认为,外贸企业在转型中,企业的定位非常重要,原来做过什么、目前先要做什么都有不同的策略。
沈载宽说,目前国内很多药品生产企业都有了国际认证的意识,国际一些“边角”市场如俄罗斯、巴西、中东等成为我国企业认证的集中地,但是这些“边角”市场的挖掘空间是有限的,国内药品生产企业和外贸企业可以将开拓欧美国际主流市场作为努力方向,外贸企业可以通过提供专业服务实现转型。
据了解,进行国际主流市场的认证大概需要五六年的时间,企业不仅要选择好的认证产品,进行生产技术的改造以符合cGMP的要求,还要进行大约一年半左右的全员培训。目前,国内很少有外贸公司尝试主流国际市场的开拓,原因就在于投入大、周期长。
“事实上,外贸公司完全可以把目光放长远一些,跟生产企业一起投资进行国际市场开拓,走工贸合作之路,发挥外贸企业的专长,向生产领域渗透。未来国内生产企业一定会走出去,融入国际竞争。目前,美国的认证成本最高,企业可以选择欧洲市场去跟印度企业竞争。”沈载宽说。
事实上,目前在外贸领域,突出服务,建立自己的生产基地,与生产企业联手,正是一些外贸公司新的生存方式。中化宁波公司与浙江医保公司以贸易额突破上亿美元的业绩成为新型外贸企业的代表。
中化宁波公司在外贸权放开后迅速调整经营思路,坚持专业与服务并举。目前,该公司不仅有自己的生产企业,而且还建有研发中心。该公司总经理吕华君认为,今天的外贸企业不能单纯做进出口业务,应该主动出击掌控国际医药市场的发展动向,朝着订单加工贸易、进行国际认证方向努力。
有关专家也建议,外贸公司应该扩大经营范围,在国内市场建立营销网络的同时,放眼全球经济,加强品牌建设,增强抵抗风险的能力。有条件的国有外贸企业可以选择一些经销数量大、效益好、投资周期短、见效快、市场稳定且有发展前途的商品进行实业投资,提高此类商品的自给率,以实现对资源的控制并向上游扩张,增强企业的发展后劲。当然,对大多数外贸企业而言,自己兴办实业会受到资本、技术、人才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这时,可以采用参股、联营及合作等多种方式来实现科、工、农、贸等各类企业的优势互补,同时还要发挥自身的优势,充分利用原有的销售网络和渠道,在互联网上搭建和营造有一定特色的电子商务平台,以吸引上、下游的相关企业通过该平台达成交易并实现交易。
(责任编辑:郎成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