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首页 > 资讯 > 伦敦奥运 > NHS > 正文

中国的NHS在哪里?

2012-08-10 14:39:4239健康网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2012年的伦敦奥运“状况”不断,不少中国人嘲笑英国人不懂办奥运。实际上,本届英国办奥运早已确定93.25亿英镑的投入上限,而2008年北京奥运官方宣布的投入资金是2800亿元,即280亿镑左右。英国人不懂办奥运?非也,他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办而已。他们或许“不懂”办奥运,但他们却能办好免费医疗的NHS体系。

  在中国按需分配和兼顾公平的医疗服务还很难

  NHS的一线医疗网以社区全科医生为主,他们的角色更像是把关者、“看门人”。任何人生病都必须先到全科医生处就医,全科医生认为没必要、不急需的,都无法转到上一级医院治疗。当全科医生诊断不清或无法治疗的疾病时,才会安排患者转入医院就诊。

  一个被用于讽刺和攻击NHS的事件却多少从某个角度展示NHS“按需分配、兼顾公平”的特点。多年前,新加坡资政李光耀先生访问英国,夫人柯玉芝女士突发急性脑溢血,等待40分钟后救护车才姗姗而来,送到医院后却被告知病情无大碍,需排队等候。情急之下,李光耀“动用”私人关系寻求唐宁街10号的协助,柯女士才在两个多小时后接受了CT扫描。

  事后,一方面是李光耀猛烈抨击英国的医疗卫生体系,另一方面却是首相府和外交部被迫双双出面,公开否认为柯女士就医“走后门”。80高龄的资政夫人优先接受治疗对于看惯“特权医疗”、对“看病难”已经逆来顺受的我们来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放眼各大医院的过道、候诊室,哪里没有带着行李甚至裹着被子艰难等候的病患和家属?月落乌啼之时,门诊大厅已然人声鼎沸,为的只是能够接受那一号难求的大专家们不吝诊疗的五分钟或者排上一张安放生命的病床。

  与大多数患者艰难求生的不同的是,享有特权那一小部分人,不仅床位随到随有,甚至可以长期公款占床,小病大治、大病特治、无病疗养。一个人的医保供应一家人的医药开支也成为一种无人过问的“潜规则”。这些年来,部分公立医院VIP病房特需门诊、干部病床、定制体检项目的大批上马、大肆宣传,正说明了对“特需”的迎合和对“特权”的纵容。

  公立医院若无法福泽众生,那它凭什么姓“公”,凭什么享受各种优惠政策的扶持,又凭什么好医生、好设备、好地段都首先为他们所用?在医疗资源的分布本就不那么均衡的中国,如果连分配都无法保证公平,谁富谁就享受更好的服务,谁贵谁就享受更快的治疗,社会主义优越性如何体现?

  救死扶伤并且一视同仁,让医疗卫生服务真正做到公平、公益,是新医改的目标,也是是否成功的关键。

  微博上曾经流行过一个段子,说排队就诊时,一老人对大夫说:我是离休干部,你要给我先看!原本耐心看诊的大夫瞬间爆发:最讨厌你这种人,年轻时搞特权,老了还搞特权,风气就是被你这种人搞坏的!干吗不去跟阎王说下先把你带走啊!老头灰溜溜走了,在场的无不觉得畅快。

  抛开“尊老爱幼”的美德先不说,想必没有太多人能够对拦在前方的特权淡定如水。在英国,这样的情况几乎不会出现。无论哪个社会阶层,只要你想接受免费诊疗,就得预约排队,权贵看病与庶民同候,无人特殊。

  中国的家庭医生制度其实早就开始实施

  遍布社区的诊所使英国人看病十分方便,离家十至二十分钟路程的范围内就能得到的救治,诊所里的全科医生相当于本社区居民的家庭医生。在英国,需经过5年医学院学习+1年临床实践+2年医院专科培训+1年全科诊所培训并通过皇家全科医生学院考试,方可成为全科医生。

  社区医疗模式的建立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家庭医生制度可以使英国人从中获益,同样也能成为解决中国人“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举措。一直以来,我国的社区医疗机构因为业务水平、医疗设备、社保报销等方面的限制,其作用只相当于大医院的注射室。人们惯于先在大医院就诊开药,然后在社区诊所打打针。

  基层社区医疗服务与大医院的服务长期处于脱节的状态,正是缺少了大量合格的全科医生所起的串联作用。一方面,拥有优质资源的大医院服务供不应求,人们从城市的各个角落甚至从外地涌入少数大医院寻求帮助,而另一方面,社区诊所的存在流于形式,医生无事可做、资源无法得到利用。

  其实,早在2006年,北上广深等医疗资源相对发达的地区已经在全国率先推出了社区首诊制,所有享受一定医疗保险的居民必须先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接受全科医生首诊的制度,除了急诊,居民若要去医院寻求专科医生的服务,必须经过社区全科医生的转诊。

  我国多个省市也已经开展了“社区首诊、分级就诊、双向转诊”试点,而强化家庭医生制度就是其内在要求之一。目前,我国已陆续建立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多种基本医疗保障方式,覆盖人数占总人口的95%,全民医保的制度框架已经建立,但对社区的倾斜力度还有待加大。

  家庭医生制度一旦得到巩固与良好运行,既能方便群众看病,改变社区医院形同虚设的现状,大大缓解大医院的压力,使医疗资源得以科学合理配置。更重要的是,家庭医生还能使科普宣教、疾病预防工作得以“向下式”铺开,这与我国卫生事业模式由“大病晚期治疗为主”向“预防为主”转变,关口前移、重心下沉这一大方向不谋而合。

  全科医师的培养是提高社区医疗服务质量的重中之重。首先,医学院开设相关专业,增加全科医师的基数;其次,提高社区医务人员待遇,同等资质的医生在社区工作的待遇高于同期就职于大医院的待遇,吸引高层次人才走入基层社区医院;第三,对已经在岗的全科医师给予更多的培训机会,就职于基层医院一样在专业方面得到成长和提高;第四,鼓励大医院医务人员到社区医院兼职。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中国领先的健康门户网站,中国互联网百强,于2000年3月9日开通,中国历史悠久、规模最大、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平台。多年来,在健康资讯、名医问答、就医用药信息查询等方面持续领先,引领在线健康信息,月度覆盖超4亿用户。

特别策划
热门问答更多
推荐医院更多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