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2019年12月,短短10天内,就有三名工作在一线的临床医生永远离开了我们:
2019年12月12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外科主任医师陈培疑因“暴发性心肌炎”医治无效去世,终年49岁。
2019年12月16日20:16,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射治疗中心杨立峰医师因突发疾病,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不幸离世,终年39岁;
2019年12月18日上午,江西省上高县人民医院肿瘤科副主任石君医师上班时突发疾病,经抢救医治无效于2019年12月20日上午8:30去世,年仅39岁。
他们都是工作在临床一线的医务工作者,都是科室的骨干,也都是家里的顶梁柱。
他们都很年轻……
是的,过劳,正在耗竭中国医务工作者的身心健康。
过劳死
在英语中,有一个词专门用于形容过劳死——karoshi,该词来源于日语,指的是因过度劳累而导致的死亡,与汉语中的“过劳死”的发音似乎有几分相似,在笔者看来其实与闽台地区的闽南语发音更加吻合。
据说,这个词首创于1982年,三名日本医生写了一本书,书名就叫“karoshi ”。在这本书中,几位作者记录了许多猝死在工作岗位上的年轻人,他们既往身体健康,每周平均工作时间超过60小时,最后确诊的死因大部分为心脏骤停或突发脑卒中。
2019年初,另一本来自日本的书——《过劳时代》再次唤起人们对这个时代的思考,为何生产力在发展,人们却越来越疲于奔命?为何物质享受越来越丰富,业余时间却越来越少?
同为猝死的高危群体,互联网公司的程序员中流传着这样一个口号——“996ICU”,流露出对长期加班工作方式的无奈“调侃”。
中国医生的过劳死
近期,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BMJ)等专业期刊上的文章揭示了一组关于中国医生过劳死的调查数据。
数据显示,在2006年以前,媒体上鲜有关于中国医生猝死的相关事件报道。近10年,医生猝死事件不断增加。从2007年到2017年10年间,共96名中国医生发生过劳死事件(见图2)。这些猝死的医生中,平均年龄40.79±8.45岁,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男女比例6.40:1)(见图3)。在科室分布中,外科占42.71%,麻醉科占20.83%,内科占19.79%(见图4)。猝死的主要原因分别为:恶性心律失常(心脏性猝死)、主动脉夹层及脑动脉破裂出血(出血性脑卒中)。毫无疑问,这些猝死案例大部分发生在经济发达的地区,比如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
下一节:我们为什么过劳?
过劳带来了什么危害?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擅长领域:专长糖尿病及并发症、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及内分泌相关疾病的中医调治,对眩晕、头痛、呼吸道疾病、胃肠道疾病、腰痛、关节痛、月经病、皮炎湿疹等常见病均有一定诊治心得。
擅长领域:毕业于山西长治医学院,从事内科临床工作二十多年,从事社区全科八年多,擅长社区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工作,尤其是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脑卒中、慢性咳嗽、支气管哮喘等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擅长领域:感冒、咽痛、发热、咳嗽、哮喘、鼻炎、口疮、厌食、腹痛、腹泻、便秘、胃炎、遗尿、多汗、抽动、失眠、结石、湿疹、皮癣、荨麻疹等病症,对痛经、手脚冰凉、不孕不育、月经不调、乳腺增生、胃下垂、关节炎、脉管炎、颈肩腰腿痛、肿瘤等疑难杂症有独特疗法,并专于术后体质调理和亚健康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