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医药产业,激发三级医疗机构转向研究型,北京又迈出了一大步。
近日,北京市卫健委、北京市科委等部门联合发布《北京市关于加强研究型病房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北京市计划用3年左右时间,在具有药物和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资格的医院择优实施研究型病房建设项目。2019年,启动研究型病房规范化建设,试点建设5个左右示范性研究型病房;到2020年,新建20个左右示范性研究型病房;到2022年,建成若干研究型病房。
如何保障研究型病房的床位供应,北京“新政”允许项目依托医疗机构增加床位,不过要“专床专用”。
研究型病房“势在必行”
不论是从北京产业结构转型还是医院发展的角度来看,研究型病房都是不错的路径选择。
一种新药、一个新医疗器械、一项新技术从实验室进入临床应用前,都要经过大量的临床研究,证明其先进、安全、有效,并转化为疾病防治的有效措施,而研究型病房正是开展药物和医疗器械的临床试验、生物医学新技术的临床应用观察等临床研究的场所。
目前,北京有115家三级医院,集中了大量优质医疗资源,不过北京的医药产业产值占GDP比例与北京丰富的医疗资源并不匹配。
据《新京报》报道,北京取得药物临床试验资格的机构共50家,取得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资格的机构共63家。上述机构多为三级医院,有限的床位已无法满足研究需要和医药企业所需。
在医院、医生层面,与企业之间的“研究合作”缺乏制度保障和资金支持,难以调动积极性,保障研究的高效运转。
北京市卫健委主任雷海潮曾表示,北京大医院要改风向,北京市属大医院的发展方向和理念,不能再继续围绕门诊量、住院量,要发展疑难重症服务,围绕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知识扩散为重要内容,北京未来三级医院将围绕研究型病房做好功能强化。
下一节:解决床位难题允许“增床”
成果转化也能评职称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擅长领域:2003年研究生毕业于广东医科大学临床心血管专业,副主任医师,毕业后长期从事急诊科工作,擅长恶性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绞痛、高血压病、冠心病、上消化道出血、糖尿病酸中毒、脑梗塞、脑出血等疾病的诊治。参与市级课题一项,区级课题一项,发表国内外核心期刊文章数篇。
擅长领域:擅长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胃肠肝胆等)、风湿痹病、鼻炎、咽炎、咳嗽、头痛、眩晕、耳鸣、心悸、冠心病、失眠、虚证及小儿感冒、咳嗽、纳呆、腹痛、腹泻、便秘等病证。
擅长领域:擅长: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妇科疾病,对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结肠炎、月经不调、女性不孕、卵巢早衰、更年期综合征、乳腺增生等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擅长病后及术后身体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