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没教过的:如何表达“同情”
在保持医学专业性的同时,从人性层面上建立与患者的联系,这是每个医生都面临的挑战。有时繁重的工作也让医生感到无暇顾及沟通方式。但更多时候,医生仅仅是“木讷到不知道如何传达善意”。
这时候,你只要了解病人的需求,就知道该怎么做了。病人想要的,是“被看到,被了解。”
纽约罗切斯特大学医学中心的Ronald M. Epstein医生解释道,“患者希望被看到、被了解。如果你没有能力进入患者的情绪世界并与之共鸣,他们就会觉得没被重视。如果你没感受到他们的‘疼’,就难以真正去‘止疼’。”
目前,Epstein医生已在医学中心开设了面对医生的正念课程,以提高他们与患者沟通时的同理心及情绪调节技巧。他们将肿瘤科医生与患者的对话录音后“复盘”,找出沟通中存在的问题,除了具体措辞,语气也会影响表达效果。
Epstein医生认为,对于晚期癌症患者而言,遇上缺乏同理心的医生无异于一场灾难。“可逆转疾病的药物已很少,但减轻疼痛的需求又日益增大,此时医生的同理心尤为重要。许多医生刻意保持与患者的距离,害怕受到病人‘负能量’的感染。但我认为,试图保持冷漠并否认感情带来的额外压力,可能不亚于真正敞开内心的结果。”
如果我天生“高冷”怎么办?
说自己“天生高冷”或工作太忙的人,通常只是没有足够的动力去改变。表达出对患者的同理心,听上去复杂,实际上只用花不到1分钟时间。
初见面时面露微笑,并不比冷若冰霜花费更多的时间;问诊时,注视患者的眼睛、侧耳倾听,并不比紧盯着电脑屏幕花费更多的时间;问患者年龄时,说“你出生在哪一年?”并不比“出生年月日”花费更多的时间——这些小小的调整,都会让患者感到“被重视”。
Trzeciak教授表示,“如果你在和患者打交道时不投入感情,工作时就如同与世隔绝,而与患者建立起人际联系,会让你提高抗压能力、适应能力,从而减轻职业倦怠。”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