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绝症”重生,5年无瘤!新技术或将改写中国肝癌生存率

原创:39健康网2025-10-27 09:12:05

肝癌切除术后两年复发转移率高达60%–70%。潘明新教授团队近十年来致力于研究 “肝癌根治术后早期复发监控及精准治疗体系”,创新结合HDRA(药物敏感性检测)与ctDNA(循环肿瘤DNA)-MRD监测技术,实现“围剿式”治疗。

在珠江医院“肝癌宣传月”的义诊现场,64岁的吴先生精神矍铄,丝毫看不出他曾是一位与“死神”交手的人。

“现在每天能走4公里,还能骑电动车到处转转,”他笑着对39深呼吸扬了扬手中的检查单,“最新的复查报告显示,甲胎蛋白、凝血功能全部正常。谁能想到,5年前我肝脏长了一个17厘米的大肿瘤,前后被医生下了3次病危通知呢?”言语之间,满是劫后余生的庆幸与感激。

这段从“生命仅剩两三个月”到“恢复正常生活”的奇迹,最初得益于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肝癌诊疗中心为他制定的精准个体化综合治疗方案。

然而,老吴的故事并未止步于个人康复。

怀着强烈的感恩之心,这位乐观的“大叔”跟随救治他的潘明新教授团队走进网络直播间,成为肝癌科普的“现身说法者”。

在镜头前,他毫不避讳地分享自己确诊时的恐惧、治疗中的艰辛,以及康复后自我管理的点滴。“你们看我这么精神,肝癌也没那么可怕,关键要信科学,找对医生,坚持治!”他用最朴实的语言传递信心。

老吴的抗癌经历,折射出中国晚期肝癌诊疗技术的巨大进步。随着医疗科技的发展,晚期肝癌已不再是我们传统认知中的“绝症”。

三次病危通知,“最多活两三个月”

老吴是中国7500万乙肝感染者之一,由于多年没有症状,他并未在意。“那时候工作忙,应酬多,几乎天天喝白酒。我们广西流行斗酒,我一喝就是一瓶,一斤多。”查出乙肝十多年来,老吴从未停止饮酒。

2019年下半年,58岁的他开始出现不明原因胃痛。服用胃药后有所缓解,但几个月后脸色逐渐蜡黄。他哪里知道自己的“胃痛”其实与喝酒、乙肝、肝癌有密切关系。

直到2020年3月,老吴消瘦厉害,体重骤降至90多斤,持续的胃痛让他意识到情况不妙。

在广西南宁的医院检查发现,他的甲胎蛋白高达2000多μg/L(正常值<20),肝脏肿瘤直径达17厘米,被确诊为肝癌晚期伴肺转移,已失去手术机会。

◎我国是全球的肝癌大国。/ 图:123rf

“当地医院治疗效果不好,下过三回病危通知,医生说我最多只能活两三个月,我们全家都绝望了。”老吴说到这里,情绪有些激动,眼圈微微泛红了。

数据显示,在我国,每年约有39万人因肝癌离世,新增病例超41.3万,每年发病和死亡人数约占全球一半。

晚期转化治疗,打开手术之门

近年来,局部介入治疗如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肝动脉灌注化疗(HAIC)、钇90树脂微球选择性内放射治疗等,联合系统性靶向和免疫治疗,为原本“无法手术”的中晚期肝癌患者开辟了“可根治性切除”的生命通道。

在朋友推荐下,老吴由女儿陪同来到广州珠江医院就诊,找到了肝胆二科潘明新主任团队。

“约70%的肝癌患者初诊时已无法手术,转化治疗正成为中晚期患者的重要生机。”潘明新教授介绍,2020年4月底,老吴开始接受针对性转化治疗。团队通过靶向药物、免疫治疗、介入栓塞等多种手段联合,在一年内先后4次调整治疗方案,最终实现个性化治疗效果最大化。

2021年4月复查显示,老吴的甲胎蛋白从最高16950降至8.1,肝内肿瘤及肺转移灶明显缩小,重新获得手术机会。术后,老吴继续接受免疫与靶向治疗。

◎ 潘明新教授细看病人带来的片子、病历资料。/ 图:医院供图

“当年我来这里治病时没抱什么希望,经过治疗,肿瘤慢慢缩小,2021年做了手术,吃靶向药、打针。现在已经停药两年了,身体恢复得不错,体重从90多斤涨到120多斤……”如今的老吴,不仅精神状态好,每天能吃能睡,可以散步、骑电动车等,还能帮忙带孙子。

今年10月,老吴再次回珠江医院复查,未见肿瘤复发迹象——此时距离他手术完成已接近五年,意味着抗癌胜利。

目前,肝癌的5年生存率仅为14.4%,在所有癌种中预后极差,排名倒数第二。老吴幸运成为晚期肝癌转化手术成功的典型案例。

术后复发率高,ctDNA检测破解难题

时至今日,国内肝癌诊疗仍然面临“中晚期患者比例高”以及“手术后肝癌容易复发”的困境。手术切除是公认的肝癌根治性治疗手段,但患者术后如何获得长期生存,一直是困扰临床医生的难题。

潘明新教授指出:“肝癌切除术后两年复发转移率高达60%–70%,早期复发多由微小残留病灶(MRD)引起。”

“传统临床判断标准(如肿瘤大小、复发高危因素)在预测病人复发方面存在局限性,我们经常误判哪些患者容易复发。”潘明新教授以自己治疗的两个病例进行说明:一位肿瘤达20厘米的肝癌患者,在尚无靶向免疫治疗的年代直接手术,术后未接受特殊治疗,随访七八年都没有复发;另一位30多岁的年轻患者,肿瘤不足2厘米,却在手术后不到一年便因复发去世了,即便在现有靶向免疫治疗手段下仍无法避免复发。

“他们之间的区别在哪?我们研究认为,核心在于无法检测到‘微小残留病灶’,即术后体内残留的、常规肿瘤标志物和影像学无法发现的癌细胞。”

◎ 抽血做基因检测可以预测术后复发。/ 图:全景视觉

为破解这一难题,潘明新教授团队近十年来致力于研究 “肝癌根治术后早期复发监控及精准治疗体系”,创新结合HDRA(药物敏感性检测)与ctDNA(循环肿瘤DNA)-MRD监测技术,实现“围剿式”治疗。

“通过抽取患者几毫升血液,检测血中循环肿瘤DNA,可在影像学发现前预警复发风险;HDRA则能筛选出对患者最有效的药物或治疗组合,实现对肝癌术后微小残留病灶的‘精准打击’。”潘明新介绍,老吴手术后经药物敏感性检测指导,接受了3次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半年后微小残留病灶检测转为阴性,说明体内无肿瘤细胞。

据悉,“肝癌根治术后早期复发监控及精准治疗体系”已入选广州地区临床高新技术(2024–2026年)建设名单。由潘明新教授牵头的肝癌诊疗中心也成为广州地区唯一一家重大肝癌疑难(罕见)疾病诊疗中心。

此外,其团队2023年牵头启动的全国7家医院多中心MRD前瞻性研究将于2025年11月收官。“若数据证实有效,有望改写肝癌术后治疗指南,大大降低复发率,提高患者的整体生存率。”潘明新表示。

◎ 肝癌义诊现场。/ 图:作者摄

在2025年10月全国肝癌宣传月期间,珠江医院肝癌诊疗中心启动“肝癌公益诊疗行动”,通过“现场义诊+线上直播”向公众普及肝癌防治知识。

潘明新强调:提高肝癌5年生存率,必须建立从早期筛查到术后监控的“全流程诊治体系”。包括加强乙肝患者管理,每3–6个月定期筛查;社区通过免费体检扩大肝癌筛查范围,降低中晚期比例;对中晚期患者实施精准转化治疗,提高手术切除率;术中采用微创精准肝切除,提升根治效果;术后开展精准复发监控与辅助治疗,降低复发风险。

手握先进诊疗技术利剑,潘明新对未来充满信心:“我们正将肝癌从一个‘绝症’变为可治之症,将来中晚期肝癌患者会越来越少,5年生存率也将逐步提升。”

技术的进步如同灯塔,必将照亮更多像老吴一样的肝癌患者,指引他们重归健康生活。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姓名除专家外均为化名)

排版|深深

通讯员|付顺军 马彦 韩羽柔

封面&首图|医院提供

往期回顾

39深呼吸

扫一扫关注

39健康网 - 39健康網 - 中国优质医疗保健信息与在线健康服务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5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