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岁男童洋洋(化名)不爱和人交流,却对地铁站刷卡发出的“滴滴”声非常痴迷,不管大人如何劝说,他都不肯离开。家长没想到,这个特殊爱好竟被诊断为孤独症,幸亏发现及时,目前,洋洋已开始进行训练治疗。
今日是第14个世界自闭症关注日,专家提醒,孤独症也称自闭症,自闭症儿童1岁左右就会出现明显异常表现,2至3岁是最佳治疗时期,早发现、早干预,有望带孩子走出“封闭的自我世界”。
爱听地铁刷卡“滴滴”声竟因孤独症
洋洋家住武昌,自出生后,洋洋看起来和其他孩子没有不同。可在1岁时,妈妈带他坐地铁,当大家进出站刷卡发出“滴滴”声时,平时不爱笑的洋洋表现得非常兴奋,甚至一脸陶醉。此后,每次坐地铁听到这一声音,洋洋都会很专注,不管大人如何劝说,他都不肯离开。
此外,妈妈还发现洋洋有些奇怪,从不主动找小朋友玩,也不开口叫人,甚至也不和大人互动,逗他时偶尔有短暂的眼神对视,其他时间只会自己玩。担心孩子发育有问题,妈妈顶着压力,去年带洋洋到武汉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神经心理专科就诊。
该院儿童保健科副主任医师张传杰发现,一两岁的孩子正是对父母很依恋的时候,而洋洋不仅不理人,不与人目光对视,也无法与人正常交谈。面对简单沟通,他要么低头不语,要么只会重复问题。医生还发现,他手拿玩具车,也只玩车轮一个部位。
“这符合自闭症的特征。”张传杰说,经检查判断,洋洋确诊为孤独症。好在年纪小,适合干预治疗。在武汉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训练中心干预训练1年后,目前,洋洋能与人眼神对视,简单对答。
男童因太“内向”被幼儿园劝退
4岁男童彬彬(化名)自小就跟其他孩子不一样,不爱搭理人,喜欢一个人静静地呆着,到了学说话的年纪,也没有任何表现。家长以为是听力问题,一岁八个月时,带他去医院检查,却被医生诊断为“高度疑似孤独症”。面对这个诊断,彬彬的爸爸和奶奶都难以接受,拒绝了医生给出的治疗建议。
随着彬彬一天天长大,“内向”的表现越来越严重,父母喊他几乎很少答应,没有一个小伙伴,独来独往。两岁半时,父母决定把他送到幼儿园小托班去上学,希望集体生活能够帮到彬彬。但一周后,这个尝试就失败了。彬彬在幼儿园里不能听老师的指令,不与小朋友玩耍,对游戏不感兴趣,却对圆形、球类物品特别感兴趣,有时候玩自己的手,或者转圈圈,嘴里自言自语说着不清楚的语言,甚至会随意发脾气。老师如何引导都不奏效,只能请父母暂停彬彬的幼儿园生活。
彬彬被父母带到了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儿保科就诊,科室主任汪鸿通过全面检查和评估,确诊彬彬是轻度孤独症,需要进行系统治疗。
经过一年半的治疗和训练,彬彬终于能听懂老师和父母的普通指令,能够独立完成吃饭穿衣,与小伙伴做简单的交流。今年3月,他再次回到幼儿园,在老师们的帮助下,他已经慢慢适应了幼儿园的集体生活,这令他的父母惊喜不已。
自闭症儿童最佳康复期在6岁前
今日是世界自闭症关注日,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儿保科主任汪鸿介绍,孤独症也称自闭症,是一种以社交沟通障碍、兴趣范围狭窄以及重复刻板行为为主要特征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
“现阶段,自闭症的治疗没有特别的药物,一般主要是教育训练和行为干预。”武汉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副主任医师张传杰提醒家长,如果孩子1岁以上仍与父母无眼神交流,就应警惕,尽早带孩子到专业医疗机构检测。自闭症儿童最佳的康复时期是6岁以前,2至3岁效果最好,如果在最佳康复期得不到规范的康复训练,6岁以后的康复则非常难。
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儿保科首席专家、主任医师徐海青介绍,疗愈一个孤独症孩子有的需要一两年,有的需要四五年,甚至更长。很多孩子通过治疗可以正常社交或参与学习,也能重返幼儿园和校园,但也有不少孩子在求学路上被拒。她呼吁:“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枚珍宝,对于这些特殊儿童,接纳是送给他们最好的礼物。希望社会的壁垒能被逐步突破,让越来越多的孤独症患儿融入社会群体中。”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