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妈妈肚子里只待了27周,一对龙凤胎宝宝提前出生。大宝出生时体重不足1公斤,心脏上还有“缺口”,命悬一线。在等待24天后,武汉协和医院专家联手,在0.7毫米粗的血管上穿刺,再在嫩如豆腐的心脏上缝补。一个小时下来,团队成员的手术衣全部汗湿。幸运的是,目前宝宝已拔除气管插管,恢复不错。
记者昨日了解到,这是该院完成的年龄最小、体重最轻的婴儿先心病手术。
早产巴掌宝宝心脏上有个“缺口”
35岁的林女士家在天门,去年8月,夫妻俩如愿怀上二宝,还是一对双胞胎,一家人开心不已。随后,林女士便辞职在家安心养胎。
今年2月8日,林女士突然出血、宫缩明显。由于当地医疗条件有限,林女士转诊至武汉协和医院妇产科住院保胎。2月11日除夕夜,孕27周的林女士宫缩再次明显,有临盆指征。在征求产妇及家人同意后,该院产科副主任赵茵教授为她进行剖宫产手术,顺利诞下一对龙凤胎。
由于姐弟俩早产,身体各脏器发育尚不成熟,一出生就被送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其中,大宝出生时体重只有925克,反复超声检查提示“粗大动脉导管未闭”,这意味着宝宝心脏的主动脉与肺动脉之间的通道上有个“缺口”。
“胎儿时期很多都有卵圆孔未闭,出生后,随着心脏开始自我泵血,不再需要从母亲的血液供应中获得氧气,一般出生一年内后会自行闭合。”该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董念国教授表示,但这个缺口太大,直径超过4毫米,原本进入主动脉的血液有一部分“分流”到肺动脉,影响全身血液循环,宝宝随时可能没命。
麻醉团队在针眼大血管里成功穿刺
此时,宝宝体重不足1公斤,身体状况不适合立即手术。温箱边,医护人员24小时守护,但宝宝仍经常出现呼吸窘迫、心率减慢等症状,氧饱和一度跌至80%,十分危险,医护人员多次将她从死亡边缘救回。
小心翼翼等待了24天后,宝宝体重勉强达到1公斤,但动脉导管未闭的情况仍没有改善,心、肺功能很差。经心脏大血管外科、麻醉科、新生儿科等多学科会诊,专家团队决定立即进行手术。
3月11日,该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董念国教授团队,联手麻醉科武庆平教授团队及手术室医护人员,为宝宝修补心脏上的缺口。
“我们做过很多婴幼儿先心病手术,但这次麻醉的难度和挑战非常大。”昨日,该院麻醉科武庆平教授说,宝宝只有成年人手掌大小,体内血管非常细。拿穿刺来说,她的动脉血管直径与最细的24号穿刺针相当,只有0.7毫米左右,针头稍有偏差,血管就会被刺破。一旦第一次失败,患儿的血管遭到破坏,再次穿刺成功的几率大减。
“我们没有机会重来,只能一次成功。”武庆平教授凭借丰富经验一次命中,细细的血管壁包裹着穿刺针,随后麻醉顺利完成。
专家在嫩如豆腐的心脏上修补缺口
像这样挑战极限的手术,麻醉只是众多关卡中的第一关。手术中,游离的血管容易破裂,也极其考验主刀医生的技术水平。
当天上午,主刀的周诚副教授和苏伟副教授借助显微放大镜,每一针都细缝精补,将粗大动脉导管仔细游离结扎,手术耗时一个小时顺利完成。由于手术极考验手上功夫,全程体力耗费很大,专家们的手术服全被汗水打湿。
欣慰的是,宝宝的动脉导管闭合后,小心脏搏动有力,血压改善明显。经过心外科史嘉玮教授精心照顾,宝宝已拔除气管插管,心肺功能恢复良好,目前已转入新生儿科继续观察。
据专家介绍,动脉导管未闭是早产儿血流动力学紊乱的常见原因。体重不足1750克的患儿发病率为30%至40%,不足1000克的发病率高达80%至90%。早产儿粗大动脉导管未闭,合并呼吸窘迫,药物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应及时手术。据悉,此次手术刷新了该院完成的年龄最小、体重最轻的婴儿先心病手术纪录。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