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岁急救员已患腰椎疾病
驾驶员熊师傅告诉记者,几乎60%以上的120急救人员都有职业病。首当其冲的是胃病,这是三餐不规律所致,还有两种病症是腰椎病和颈椎病,这两个病又是怎么缠上急救人员的呢?
记者多次跟随急救员出诊发现,急救员工作就是一份辛苦的体力活:将病人从现场或病床转移到软担架、放到急救车的担架、将其抬上急救车、到医院后再平移至推车,整个过程至少有四次需要抬上抬下。
此外,病人和病人家中的种种客观情况,更是给急救工作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由于一辆急救车上仅有驾驶员、急救医生、急救员3人,一旦遇到病人身材高大又偏胖,抬起来就非常费劲。特别是一些老公房没有电梯,楼道里还放着自行车、杂物,这种情况下要把病人转移,极其费劲。
“曾经转移过一个病人,虽然家属提前说了病人有点胖,但到了对方家中才发现,病人体重达300斤。先是考虑坐轮椅转移,结果导致轮椅坐坏了一辆。无奈之下大家只好抬,虽然家属也在一旁帮忙,但没有电梯,要从6楼转移下来实在是太难了,上车后发觉手臂都麻了!”小劳说,为了增加体力,他平时常练习举哑铃。
在将一位敬老院老人送去医院的路上,记者亲身体验了一次抬担架。敬老院位于5楼,担架车由于体积大,只能在一楼等候,夏国伟、羌培杰和熊师傅小心地把床上94岁的老人连被褥一起抬上软担架一种有拉手但是没有金属支架的担架。
不料走到电梯口发现电梯出现了问题,楼梯口很窄,紧急叫人修理又迟迟不见动静,大家只好提着软担架“硬摒”。期间小羌让记者体验了一下,尽管老人体型消瘦,但是加上被褥还是十分沉重,又不敢太用力,分寸实在难以把握。
小羌也曾有过抬大胖子的经历。“这个人光肚子就像沙包一样,几乎把整个担架都占满了。”苦在那幢楼还是老公房没有电梯,3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他抬到救护车内。“花了很长时间才缓过劲来。”
由于用力过度或持续“损耗”,腰椎病也就缠上了急救人员,一些20多岁的年轻人已经出现腰椎间盘突出、颈椎病等职业病。
急救员往往身兼“四职”
小羌和小劳的本职工作是“担架工”,正式的名称是急救员,不过事实上他们每人都身兼数职。
余峰是长宁分站的随车急救医师,多年来他和无数急救员搭档。在他看来,一位优秀的急救员不仅是合格的担架工,协助急救医生快速、安全地把病人转移,更是急救医生的得力助手。“没有他们不行”,余峰说,特别是遇到车祸、火灾、爆炸等多人伤亡的重大突发事故,第一辆到达现场的120急救车,为了尽可能多抢救病人,医生和急救员首先要分诊。这时急救员会参与包扎等工作,因此,包扎、搬运、固定、止血是急救员的四大基本技能。此外,急救员还需掌握心肺复苏术(CPR),这样才能在和死神争夺战中,将病人从死神手中抢救过来,“急救员还要会快速判断病情,尤其是紧急抢救时整个过程只有1到2分钟,如果不正确快速处理,一旦错过时机病人就没有生还可能。”
前不久,余峰、小劳还有急救车驾驶员一起配合,成功将2名心梗和猝死的患者从鬼门关拉回,这需要3人小团队专业行动。“特别是在公共场合进行猝死等抢救时,更是需要配合密切,忙而有序,否则会造成公共场合的负面影响。”
除此以外,急救员还身兼类似“出纳”和“清洁工”的角色,每次出车,急救员要询问对方是否有医保卡,并按标准收费、做账。
一天的工作做完后,急救员还要清洗车辆。往往下了班还要花近半个小时仔细清洗车身。
记者体验
姓名:劳以华 工作地点: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长宁分站
工作时间:4年最大心愿:每一次看到急救病人,都希望他们能救活,这就是我的工作。
最大烦恼:有时急救员会遇到一些挑剔的病人家属,比如有些家属没有说清家庭地址,导致120车辆在小区外绕了好久才到,导致对方责怪我们来得迟。
姓名:羌培杰 工作地点: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长宁分站
工作时间:5年最大心愿:只要家属说声“谢谢”,我就感到最高兴,再累都觉得值得。
最大烦恼:急救车能容纳的人有限,一般规定陪同家属只能两人。一些家属想跟车却没有坐位,会发牢骚。有时嫌车开得慢,有时嫌开得不稳。
出车5次,均非突发状况
5月10日,记者共随两个急救“班组”出车五趟,出乎意料的是,没有一趟是类似交通事故那样的突发状况。相反,很多案例是老人送院或转院,这可能和上海的老龄化有关。
在北新泾三村,一位94岁的老人因为胃口不佳,几天没有吃饭,家属急了,就打120送长宁区中心医院送治。家属告诉记者:“老人有骨质疏松,一不小心就会骨折,所以只好打120,让专业的医生帮忙送她去医院。”看得出,这几位家属和夏医生、小羌他们已经是“老熟人”了。另外一位家住北虹路的老人要转院,因为离不开呼吸机,所以也拨打120求助。
“其实,我们的工作并不是人们想象中那样经常和突发事故打交道。”夏国伟告诉记者,“我们白天出车碰到最多的情况就是老人送院或转院,如果气温骤降,这种情况还要多。”这时的120急救中心实际承担了部分“养老”功能。“家属也比较信任我们,基本上没有行走能力的老人要送医院都会叫120。”
面对老人的各种病症,急救员们早就有了丰富的经验。小羌说:“腰椎骨折的老人必须放平,心力衰竭的病人必须坐着抬,脑梗的病人要尽量保持安静。”
说起抢救病人,急救员们都滔滔不绝,一提到收入,几乎所有人都是“一声叹息”。医疗急救中心是白班晚班两班倒,晚班平均出车8次,白班少则10多次,多则20多次,工作强度相当大。但是,一些有10多年工作经验的急救医生每月收入也就是4000多元,而急救员每月收入也就是2000元出头。
“由于收入低,所以几个徒弟都走了。”一位急救医生透露,带一个急救员要1年时间,由于月薪只有2000元出头,工作量又大,不少人都选择转行或跳槽,“我带的5个徒弟已经走了4个!”夏国伟无奈地说。
截至今年5月份,上海市院前急救共设分站115个,市区范围内37个,各郊县范围78个。救护车603辆,市区279辆,郊县324辆。截至今年4月底,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市区)在岗一线医务人员有184人,驾驶员289人,急救员261人。
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业务量十分繁忙,光是今年一季度,院前急救人数就有135504人次,其中市区急救人数72792人次。随着上海城市人口发展和老龄化程度加速,院前急救业务量每年以10%-15%递增。
(责任编辑:廖颖瑶)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擅长领域:擅长治疗消化性溃疡(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消化道出血;肠易激综合症;一般炎症性胃肠道疾病(急慢性胃炎、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急慢性胰腺炎;各种肝炎;肝硬化腹水、大肠息肉;肛裂;肛瘘;内外痔;同时擅长给患者提供胃肠道如何保养等。
擅长领域:擅长中医药治疗痛经、月经不调、不孕等妇科疾病;应用中医手段调理亚健康、慢性疲劳疾病及多囊卵巢综合征。 青春痘、荨麻疹、咳嗽、气喘、眩晕、关节疼痛、口腔溃疡、小儿厌食等中医治疗。
擅长领域:中西医结合治疗不孕不育、咳喘、哮证。对不孕不育、肺心病、急慢性前列腺炎、男女更年期综合征,胃肠疾病,眩晕等疑难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