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医生大全

手机致癌真相揭秘:距头部越近辐射越大越危险

2011-06-07 08:12:00腾讯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关于手机辐射是否致癌,有过太多的争论。此前主流的看法是,还没有足够的证据显示两者之间存在关联。但世界卫生组织近期发布的一份评估性报告称,“手机可能致癌”,这是目前手机辐射影响人体健康领域中最权威的声音。

  研究:早在1994年,华裔科学家Henry Lai就用小白鼠实验,发现手机辐射能改变动物脑部DNA,受到辐射的DNA旋结构裂成碎并有新的有害物质生成其中。另有动物实验显示,手机辐射会导致兔子及其后代的DNA损伤。但是没有任何一份流行病研究报告能够将手机辐射和癌症风险直接挂钩。而最近来自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研究表明,手机使用会加快大脑活动,但是,这并不表示手机对大脑有害。

  总之,支持派大多用“很可能”、“大概存在风险”这样的字。但是他们确定的是,手机对大脑活动有影响(正面还是负面并不一定)。

  反对方的理论与观点

  理论:手机辐射属于非电离辐射,产生的热效应微乎其微,根本没有产生使化学键断裂的危险,和X射线带来的电离辐射有着本质不同。

  研究:世界移动通信论坛秘书长麦克在一个报告中称,过去20多年全球289项实验,均未能找出手机辐射对人体有害的“罪证”。

  质疑“支持派”:主要体现在:1.目前的研究方法主要是让脑瘤患者们去回忆使用手机的频率,并不严谨。2.一个人罹患癌症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的。当今几乎人手一个手机,要比较使用手机的脑瘤患者与不使用手机的群体几乎不太可能。3.迄今为止,对目标群体的跟踪研究没有超过十年的。

  双方都可能存在利益驱动问题

  曾经,一段手机辐射直接把玉米粒给崩成了爆米花的视频在网上流传。事后却证明这是场恶作剧,而恶作剧的始作俑者则是一家专门销售手机机和其它防辐射产品的公司。这是这家公司的恶劣“营销手段”。

  而反对派的问题被认为更严重,这通常被比喻为烟草商和烟草致癌研究的关系——烟草商曾经资助过一些此类研究,让研究有了倾向性。公共卫生博士、匹兹堡大学癌症研究所环境肿瘤科主任、公共卫生研究所流行病学教授Devra Davis曾经说“我认识许多严肃的科学家因为对手机辐射的长期效应提出质疑而被撤销研究资助或者干脆一起被逐出项目。”

  手机生产商的影响在中国也有所体现,国家强制性标准《移动电话电磁辐射局部暴露限制》的起草人之一,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生物、能源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滕俊恒回忆说,手机生产商对这个标准极为敏感,极力反对在产品包装上写上SAR值(即电磁辐射比吸收率),最后“要求”二字修改为了“鼓励”。

  IRAC的研究意义在于:推动更为中立地评估这项重大公共健康问题

  世卫组织之所以对这个研究如此重视在于,目前全世界一共有50亿手机用户,因此,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公共健康问题。20多年来,手机是否致癌一直众说纷纭。而支持派的研究也几乎都用“可能”“也许”等语义含糊的词语。尽管反对派的研究也很多,但是利益驱动这样的问题始终存在。

  这次,IRAC将一位来自欧洲的科学家排除在专家组之外——因为他与哥哥一起经营一家手机技术咨询公司,这体现了可贵的中立性。而更多正式的研究和评估将会陆续展开。

  此外,欧洲也在启动一个大型的调查,对25000名手机使用者进行跟踪调查,试图扭转之前回忆式调查的缺陷,预计首批调查结果将在2015年公布,而跟踪的时长设计为20到30年。

  遗憾的是,作为世界上手机使用人群最大的国家,中国对此的针对性研究非常少。有研究者坦陈,如果研究手机没有危害,比较容易得到手机厂家的支持,反过来只能靠科研经费,而这方面的研究虽然关系民生,却很难申请到。

  手机的“保守”使用法

  有专家建议少打电话,多发短信

  1.认清手机辐射值

  2008年8月1日,中国国家强制性标准《移动电话电磁辐射局部暴露限制》正式实施。这个标准规定,手机的电磁辐射比吸收率(SAR)不得超过2.0瓦特/公斤。SAR体现的是辐射被人体头部软组织吸收的比例,越小表示辐射量越低。

  有记者暗访后发现,尽管手机生产商都达成共识,在手机辐射值问题上保持低调,但是比较大的生产厂商一般都会在说明书或者用户使用手册上标明SAR值。而这个数值都小于2.0瓦特/公斤。只是我们购买手机的时候一般不会关注这个,销售人员也不会主动提及和讲解。

  但是,山寨手机就不一样了,中国消费者协会消费指导部副主任张德志称,一些山寨手机为了追求功率,在辐射方面超过了国家标准,有的甚至超标50多倍。

  另外,中国的有关研究认为,天线的类型对手机辐射的强弱有影响,目前流行PIFA和单级两种内置天线,PIFA天线的辐射量更低。还有专家认为,直板和袖珍型的手机辐射量更大。…

  2.青少年少用手机;少打电话多发短信

  在诸多预防措施中,世界卫生组织和多国政府都特别强调的是,青少年应该慎用手机。青少年的耳朵和颅骨比成年人更小、更薄,他们在使用手机时,脑部吸收的辐射比成年人要高。

  另外,此次IARC的评估报告虽然没有给出手机使用的建议,但参与者在会议中表示,使用耳塞等免提装置,或者改发短信,可以减少手机辐射。

  我们也注意到,中外的一些专家都提出,信号弱的地方少打。因为,信号差时手机的功率会自动加大,从而造成其辐射的强度增大。基于同样的道理,在电梯等小而封闭的环境里使用手机也会使其辐射强度增大。

  事实上,不少的著名手机制造商已经开始警告消费者注意保持手机和身体的距离,比如苹果的iPhone4的安全手册中说,在进行语音通话或通过手机网络进行无线数据传输时,身体与iPhone至少保持15厘米。黑莓则建议保持至少25厘米的距离。这个理论基础为,环境中的电磁辐射强度与辐射源到被照体之间的距离平方成反比,通俗地讲就是电磁辐射的强度随着距离的增加可以大幅度地衰减。(参考:张显奎 马汉咤 《手机产品与环境电磁辐射评价研究》 马树宝 《移动电话近区场电磁辐射》)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这些保守使用法也有不少的学者认为毫无必要,手机辐射微不足道。但是,也有专家认为在手机致癌未有定论之前,“防患于未然”是正确的。

  烟草是否致癌,曾经引发过旷日持久的争论,通过科学家长期不懈的研究才有定论。而手机的普及率如此高,要证明手机和癌症的关系,更需要长年的跟踪研究和大量的实验数据,何况这还是个跨学科的研究。当然,这需要的是科学家严谨、独立、审慎的态度。

(责任编辑:陈韶鹏)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中国领先的健康门户网站,中国互联网百强,于2000年3月9日开通,中国历史悠久、规模最大、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平台。多年来,在健康资讯、名医问答、就医用药信息查询等方面持续领先,引领在线健康信息,月度覆盖超4亿用户。

健康资讯推荐
特别策划
推荐专家更多
  • 周南南副主任医师深圳市蛇口人民医院

    擅长领域:2003年研究生毕业于广东医科大学临床心血管专业,副主任医师,毕业后长期从事急诊科工作,擅长恶性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绞痛、高血压病、冠心病、上消化道出血、糖尿病酸中毒、脑梗塞、脑出血等疾病的诊治。参与市级课题一项,区级课题一项,发表国内外核心期刊文章数篇。

  • 彭树灵副主任中医师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

    擅长领域:擅长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胃肠肝胆等)、风湿痹病、鼻炎、咽炎、咳嗽、头痛、眩晕、耳鸣、心悸、冠心病、失眠、虚证及小儿感冒、咳嗽、纳呆、腹痛、腹泻、便秘等病证。

  • 印根权主任医师广州诺亚智慧门诊部

    擅长领域:擅长:儿童哮喘、儿童慢性咳嗽、小儿间质性肺病及呼吸系统疑难病的诊治。

推荐医院更多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