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
找了几十遍没找到一块平整地
汶川地震发生时,地下近20公里的地方开始蠕动,一波波地向外释放能量,裂缝延至地面,最先撕碎的那个点,就是牛圈沟山上一个名叫莲花心的山沟。
这个海拔2350米的山沟,相传每隔两千年会开花一次,因而得名。
莲花心当天“开花”后,喷出300多万方碎石,以1440公里时速倾泻而下,固体石流用了6秒推着山下的牛圈沟前进2.4公里。整个张家坪村基本毁灭,34人遇难,32人重伤。
地处震源点的张家坪村,是进入老映秀必经的第一个村庄,重建备受关注。
张家坪村最早启动重建,但是选址和论证耗费了一年半的时间。
“选址非常困难。”震后负责张家坪村安置和重建的映秀镇副镇长李强介绍,他们找遍了张家坪周围的大大小小所有山头和山坡,来来回回走了几十遍,最终也没有找到一块平整的地块,“全是地震后留下的石头”,不适合重建新村。
另外,经过地震遭受重创的村民不愿再在牛圈沟里居住,他们想靠着公路,离映秀镇近一些。
经过半年地来回折腾,新村选址终于敲定:在岷江边上的一个护坡上,工人用沙石填出一块平整地,这就是新村建房造出来的地皮。
地皮有了,盖什么样的房子又争论了将近一年。
震后常住张家坪村的李强介绍,对于村民来说,砖混结构住房再结实,他们也不放心。镇上官员带队,率领村民出去考察,最终确定采用“轻钢结构”建房。问题是,这种目前较为先进的技术,在民用建筑方面尚没有统一可靠的技术规范,不知道如何施工。
最后,讨论的结果是采用一般只用在大型厂房或摩天大楼建设上的“钢结构”工艺。张家坪村也成为整个灾区唯一一个采用此结构重建的新村。
直到今年5月7日,沿着映秀镇向东约5公里的岷江边上,终于出现了98栋样式统一的藏羌小楼,这就是张家坪新村。
蔡会英家和另两家村民,同住在一栋楼中。房子118平方米,很大也很漂亮,可蔡会英的妹妹蔡洪燕仍不太适应。
“以前和父母住,住房有500多平方米,想养鸡养鸡,想养猪养猪,很方便。”蔡洪燕说,现在的住房,邻居电视开大一点,都听得很清楚。
不过,与震后曾经的流离失所,这样的房屋已经让她很满意了。
心结
三年过后不愿提当初情形
震后,每当忆及地震时的情景,蔡洪燕不知道如何说出来,只有沉默。整整过了三年,她才像其他人一样,能够诉说当时的场景。
为了给母亲过65岁大寿,2008年,在山东打工的蔡洪燕赶回家中。
5月12日,蔡洪燕带着两个孩子,在山上摘樱桃。地震发
生时,背部受伤的蔡洪燕和两个孩子拼命往山上跑,身边一直往下掉石头。背部伤口疼痛难忍,她觉得自己快要死了,便找来一块石头,写上两个孩子的名字和家庭住址,“自己不行了让他们逃生”。
正在此时,一个被砸坏的卡车上下来三个人,给了她两个半生不熟的土豆,还把她背到映秀镇。两个孩子一起获救。经过检查,蔡洪燕双肾移位,腹腔严重积血。母亲在生日前的第十天,连同七旬父亲一起遇难。
死里逃生的蔡洪燕,对地震的恐惧,至今仍未消除。
震后平均每个月都有两三次余震,蔡洪燕很久都是白天睡觉,晚上开着灯,一直等到天亮。还有,现在一下雨,蔡洪燕就睡不着,她出去东走走西转转,就是不敢回家。
10多天前,映秀发生一次小震,蔡洪燕抱起孩子就往外跑。孩子冲着蔡洪燕说:“妈妈,我都不怕,你怕啥?”
姐姐蔡会英的两个孩子,一直是蔡洪燕带大。两个孩子没了,蔡洪燕现在看到别人孩子上学,就会想起孩子;每次看到老人,就会想起母亲。
“孩子没了,妈妈也没了,什么都没有了。”蔡洪燕说,时过三年,一到清明或地震周年,“仍然怕生人问我,心里特别难受”。
姐姐蔡会英一度非常消极,直到她去年生了孩子后,情况才有所改善。一心在家照顾刚出生儿子的蔡会英,消极慢慢退去。不过,她不像别人那样,在村口摆摊,卖那些地震照片和震源石。
在张家坪村,像蔡会英这样失去两个孩子的还有4家,失去一个孩子的有六七家。地震后,广东的社工住进张家坪村,开展“映秀母亲”爱心活动。活动中,失去孩子的母亲们刺着羌绣,把孩子遗留下来的图画制成羌绣,寄托哀思。蔡洪燕和姐姐都参加了这个活动。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