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人民网(2020年11月23日)报道,近日呼和浩特海关所属二连海关在对一货车进行检查时,在该车驾驶室内后座发现藏匿的麝鼠皮,共计140张。目前海关已对其进行扣留处理,并按照疫情防控标准进行消杀。
新闻一经报道,便触发网友愤怒情绪。新冠大流行尚未平息,带来的全球损失无法估计。伤痛未过,经国家法律明令禁止的野生动物买卖行为却仍在发生,难道大流行未使中国人意识到贩卖、吃食野生动物的危险性吗?
其实自2003年的SARS至今日的COVID-19疫情以来,中国人对野生动物消费态度产生了明显变化。
来自英国诺丁汉大学生物科学学院与中国西交利物浦大学健康与环境科学系、辽宁锦州医科大学的研究人员研究了中国湖北省内外在疫情爆发几个月后对野生动物的消费态度。研究以“Attitudes towards Wildlife Consumption inside and outside Hubei Province, China, in Relation to the SARS and COVID-19 Outbreaks”为题,发表在最新一期的《人类生态学》(Human Ecology)杂志上。
2002年11月,广东省佛山市爆发了SARS病毒感染事件。疫情高峰出现在2003年2月。早期病例报告指出,SARS阳性患者居住在动物市场附近,其中近一半是与动物产品接触过的食品从业人员。
而2019年12月爆发的COVID-19疫情最早由我国报道发现于武汉华南海鲜市场。早期病例是那些在疫情发生前曾到过市场鱼类和野生动物区域的人。研究人员指出:"他们曾接触过野生动物,如家禽、蝙蝠、鼫鼠、刺猬、獾、鸟类和蛇等。中间动物宿主被推测为蝙蝠。
因为野生动物是新冠溯源的重要目标,也是病毒跳跃至人类的主要媒介。因此研究是当下人们对吃野生动物的态度是否有变化十分重要。
研究在2020年4月7日至20日期间进行了横断面研究。所有目前居住在中国湖北省内外,愿意参与研究的成年非孕期个人都被纳入研究范围。研究者通过微信、QQ、百度贴吧向参与者发放了20份问卷。
调查结果如下:
在调查中,共有348名成年人参加了调查,其中177人为男性。
参与者的平均年龄为29.4岁。95%以上的人年龄在50岁以下。
三分之二的参与者居住在湖北。
研究参与者中没有人被诊断出患有COVID-19,只有两名参与者表示他们有朋友曾被确诊。
在SARS爆发期间,食用野生动物的人比例为27%。
在COVID-19大流行期间,参与者食用野生动物的比例为17.8%。
参与者提供的吃野生动物的最典型原因是肉的新奇性(在非典期间有64.9%,在COVId-19爆发期间有54.8%)。
从未吃过野生动物肉的最常见原因是不喜欢吃肉(SARS期间47.7%,COVID-19期间39.9%)。
52.5%的人报告因为法律原因已经停止食用野生动物肉。
研究小组发现,在SARS和COVID-19爆发期间,教育水平与野生动物消费显著相关。
超过一半的参与者认为果子狸是SARS的携带者(53.7%),42.2%的人认为蝙蝠是SARS-CoV-2的携带者。
在回答如果看到有人非法狩猎会怎么做的问题时,回答如下:
26.7%的人肯定会阻止;
64.4%的人会试图阻止;
8.9%的人会忽略。
研究结果表明,从SARS爆发到COVID-19爆发的17年间,中国人对消费野生动物的态度发生了好转,而且变化很大。研究者写道:“目前,中国民众似乎赞成停止食用野生动物,打击非法狩猎。然而,中国的一些人很可能会继续食用野生动物肉,原因很多,包括相信对健康有益。”
但SARS和COVID-19大流行的教训告诉我们,接触、食用野生动物对健康的威胁肉眼可见。据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日14时,新冠大流行已导致近6000万人感染,139万人死亡。希望那些对无视走私、吃食野生动物危害的人“耗子尾汁”,即使躲过了大流行,法律严惩也不会迟到。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擅长领域:2003年研究生毕业于广东医科大学临床心血管专业,副主任医师,毕业后长期从事急诊科工作,擅长恶性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绞痛、高血压病、冠心病、上消化道出血、糖尿病酸中毒、脑梗塞、脑出血等疾病的诊治。参与市级课题一项,区级课题一项,发表国内外核心期刊文章数篇。
擅长领域:开设中医肾病专科 ,主要使用中医辩证施治方法治疗各类泌尿系疾病,如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泌尿系结石、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症以及男性性功能障碍疾患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此外,并擅长治疗中风、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以及慢支炎、胃脘痛,抑郁证等内科疾病。
擅长领域:擅长: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妇科疾病,对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结肠炎、月经不调、女性不孕、卵巢早衰、更年期综合征、乳腺增生等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擅长病后及术后身体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