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谁在撒谎
近日,安徽怀宁血铅中毒事件被国内外媒体广泛关注。血铅检测“初筛检测”与“确诊检测”。结果为何迥异?重污染企业为何紧邻居民区?不符合环保标准又为何能长期“试生产”?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进行了实地调查。
“妈妈,你帮我给老师打个电话,告诉他把这几天发的卷子和练习题邮寄过来,我落下的功课太多了!”听着10岁儿子飞扬的叮嘱,母亲的心揪紧了。“我的孩子很努力,是个好学生。听到他铅中毒含量这么高,我都蒙了,不知道以后怎么办”。
1月8日上午,记者来到安徽省省立儿童医院,值班人员告诉记者,住院部7层为怀宁血铅中毒儿童治疗专区。记者来到这里,立刻被患儿家长围住。
从2010年12月23日至2011年1月5日,沸沸扬扬的“怀宁血铅事件”中,已有307名儿童到省立儿童医院进行了血铅检查。检测结果,有228名儿童血铅含量超标,其中23名已住进省立儿童医院。
两家机构检测结果迥异
1月5日,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给安徽省卫生厅的《关于怀宁县儿童血样实验室检测结果的汇报》显示,23个孩子的血铅结果正常。
对此,围住记者的家长们表示“不相信”。他们拿出之前省立儿童医院的检测结果作对比。
根据国际儿童血铅诊断标准,每升0至99微克为正常血铅标准,而100微克至200微克每升为铅中毒。
记者看到,10岁患儿黄飞扬去年12月31日省立儿童医院检测血铅的结果为“387.6微克每升”,1月5日疾控中心检测结果为“<50.0微克每升”。
疾控中心这次血铅检验中,血铅含量最高的孩子黄袁艳的检测结果为73.2微克每升,之前在省立儿童医院的检测结果为392.7微克每升。
“省立儿童医院和省疾控中心到底谁在撒谎?”家长们非常困惑。
家长们告诉记者,当时他们问省立儿童医院,两次检验结果差异为什么这么大,“他们开始说医院没有检测设备,只有疾控中心才有,疾控中心的检测更准确”。
而到了1月7日,安徽省卫生厅的说法是,省立儿童医院和省疾控中心的检测都符合卫生部相关规范要求,结果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二者的方法、标准不一样。省立儿童医院采用钨舟原子吸收法,标本为末梢血,是一种初筛检测;省疾控中心采用的是血中铅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标本是静脉血,是一种确诊检测。
言外之意,造成结果迥异的原因是一为“初筛检测”,另为“确诊检测”。
采访过程中,省立儿童医院主任医师华山对记者表示,对于两次检测结果差异较大的原因与检测时间不同也有很大关系。医院初次检测是在去年12月20日到31日,而疾控中心检测是在1月5日(取血后送往疾控中心)。“我们之前处理过一起血铅中毒事件,当时我们与省疾控中心一块做的,采取同样的标本,当时结果是一致的。而且这两种检测方法都是经过国家卫生部门认可的”。
目前,官方称23名患儿血铅指标已“恢复正常”。对此,患儿家长说:“从开始到现在根本就没用过药。孩子入院之后做了一系列检测,每个孩子抽了3至4次血。”“没吃药就能好了,这简直是天方夜谭!”“不用药可以,但应该有个专家给一个详细解析,治疗的过程、治疗的副作用。”
对于家长们的质疑,华山表示,血铅超标的对象一旦离开所处的环境,其血铅可能在短期内适度下降。这些孩子年龄非常小,代谢旺盛,所以排铅速度较快。而且,这些孩子的血铅超标普遍处在中度偏低的范围,所以在5天至7天之内降到正常是可能的。
“我们没有进行药物治疗,但我们对患儿家长进行了指导,让他们在饮食、饮水方面进行了一些干预措施,比如适当喝牛奶等,起到排除体内铅毒的效果”。
黄飞扬的母亲感到很无奈:“我现在真的不知道谁说的是真话。我宁愿相信我的孩子是健康的,可是如果这是个谎言,他以后怎么办。”
多数患儿被拒绝收治
家长们告诉记者,“我们那里,超标但没达到250微克每升的孩子很多,医院都不收”。
根据国际儿童血铅诊断标准,每升0至99微克为正常血铅标准,而100微克至200微克每升为铅中毒。“主治医生告诉我们,250微克每升以上属于中度中毒”。
也就是说,铅含量在每升100微克到250微克之间属于“轻度中毒”的铅超标患儿被拒之门外了。“人太多了,如果100多微克的也来,医院就住不下了,249微克的都不让住院。”家长们说。
记者得知,1月4日,家长丁春男因为还在哺乳期,怀疑是自己铅中毒后,通过母乳传给孩子,所以也做了检测,结果为每升210.40微克。她的儿子只有7个月大,血铅含量已经达到每升247微克,但因为在每升250微克以下,医院拒绝收治。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