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生死观”
●“现在我常有这样的感觉:死神就坐在门外的过道里,坐在幽暗处,凡人看不到的地方,一夜一夜耐心地等我。不知什么时候它就会站起来,对我说:嘿,走吧。我想那必是不由分说。但不管是什么时候,我想我大概仍会觉得有些仓促,但不会犹豫,不会拖延。
●但是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那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有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
●所谓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随意调换。
●只有人才把怎样活着看得比活着本身更要紧﹐只有人在顽固地追问并要求着生存的意义。
■ 人物生平:史铁生
(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史铁生突发脑溢血逝世。
史铁生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而他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作家协会副主席。
■ 世人追忆
苏童(作家)他形象干净,甚至圣洁
我平时和史铁生接触不多,就是之前曾经跟他一起去海南开过会,我曾经背他上车背他下车,但都是好多年前的事了。在作家圈中他的形象是非常干净的,甚至是有点圣洁的。别的都留不下来,留下来的只能是作品,比如说他的《我与地坛》、《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这样的小说,我的孩子会读,你们的孩子,甚至你们孩子的孩子也会读,它会成为经典的,这是对铁生最好的纪念。
迟子建(作家)没人能取代他
我现在只能说我真的很难过,中国文坛,作家太多太多了,但是太缺乏像史铁生这样的作家了。我觉得他的这个离去,所有我们这些人,作为他的文友和朋友,都是有心理准备,但还是特别伤心。史铁生这一世,他承受病痛的折磨,我觉得他太苦了,我希望他在另一世界的新年过得好,那应该给他一切一切都是最好的。
我觉得他思想的重量,跟任何一个作家比都是不逊色的。他留下的作品,他的人格力量,没人能取代他。
莫言(作家)他是伟大的人
我跟他接触不是特别多,但是非常的敬仰他。我还是用多年前对他的评价,他不单是一个杰出的作家,还是一个伟大的人。我现在心情非常沉痛。
李敬泽(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生死有尊严
我感到非常沉痛,但是我相信,铁生离开的时候一定是平静和坦然的,我觉得可能在中国的作家里面,甚至是一般的中国人里面,都很少有人像他这样,透彻地和深入地思考过人的生死,对生死他想了很多。他可以说在很年轻的时候,开始就面对这个问题,他的这个思考贯彻在他所有的作品里。他的思考不仅让他自己有尊严的生,有尊严的死,同时也教会我们这些普通的中国人,如何尊严的生,如何尊严的死。
解玺璋(评论家)为史铁生作诗
无端岁末却惊风,忽报长天送铁生。命若琴弦成绝响,病隙碎笔道分明。
清平岁月清平过,寂寞风光寂寞僧。到老欲说灵魂事,金台遥对细无声。
微博纪念
何力:史铁生的人生令人尊敬!引人自省!
朱伟:惊悉史铁生病故,悲痛之,内疚之。这些年大家都忙,竟一直没顾上经常去看望老友,铁生这几年孤独否?疾病如何日益加重的?陈希米不说,我们竟也都不知道。铁生这辈子,是一直在自己的精神境界中探索的一辈子,他的一生终止于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铁生,安息。
刘春:史铁生小说,心干净天干净语言干净,阅读也干净。
郭敬明:我心中永远的大师。
易中天:永远的清平湾!惊悉史铁生先生离开了我们,不胜悲痛。我忘不了初读《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时的感觉。我相信,那是永远的清平湾。
(责任编辑:梁慧玲)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擅长领域:主治感冒、咽痛、发热、咳嗽、哮喘、鼻炎、口疮、厌食、腹痛、腹泻、便秘、胃炎、遗尿、多汗、抽动、失眠、结石、湿疹、皮癣、荨麻疹等病症,对痛经、手脚冰凉、不孕不育、月经不调、乳腺增生、胃下垂、关节炎、脉管炎、颈肩腰腿痛、肿瘤等疑难杂症有独特疗法。
擅长领域:擅长中医药治疗痛经、月经不调、不孕等妇科疾病;应用中医手段调理亚健康、慢性疲劳疾病及多囊卵巢综合征。 青春痘、荨麻疹、咳嗽、气喘、眩晕、关节疼痛、口腔溃疡、小儿厌食等中医治疗。
擅长领域:在吉林三甲医院从事中医、针灸理疗工作二十余年。曾在长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研修,曾受俄罗斯政府邀请从事中医、针灸等中医诊疗工作。撰写国家级、省级医学论文20余篇,并亲自带教多名中医进修学生。擅长风湿、类风湿、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引起的各种关节肌肉疼痛,中风偏瘫、痿症、哮喘、癫痫、呃逆等消化系统、神经系统、骨关节、软组织、肌肉等疾患的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