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首例新冠“二次感染”惊现香港,引发全球关注:疫苗还行吗?

2020-08-27 00:00:04医学界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相关患者二次感染后,没有症状,可能就是“存在免疫力”的证明。

  中国香港出现全球首例新冠康复者“二次感染”病例。

  香港大学团队证实,该患者在康复142天后,新冠病毒检测再次呈阳性。研究者称,“我们的发现表明,新冠病毒就像可致普通感冒的其他冠状病毒一样,即使患者通过自然感染过程获得了免疫力,病毒仍将在人群中持续存在。因自然感染新冠病毒后获得的免疫力持续时间较短,有过感染经历的人仍应进行疫苗接种。”

  “这一研究是颠覆性的。因为大家都觉得二次感染不可能在短期内发生,但它在4个月之内就发生了。”

  知名病毒学专家、香港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系金冬雁教授告诉“医学界”。他未参与上述研究。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感染病科主任、医院感染管理科主任胡必杰认为,这是一个很严重的科学问题。“其结果证实我们几个月来,关于复阳或二次感染问题的担心。可能会给今后整个疾病防控,带来很大挑战。群体免疫能否有效抵挡病毒变异,依然存疑。”

  但世界卫生组织(WHO)抗击新冠疫情负责人玛丽亚·范·科霍夫(Maria Van Kerkhove)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这一发现尚无法得出任何结论性判断。“全球已报告2400万余例新冠肺炎” “我们要结合整体感染人群数量,看待类似的二次感染事件。”

  基因分析证实:两次感染不同毒株

  香港大学发布新闻稿称,该名男性患者33岁,于2020年3月29日确诊为新冠肺炎,伴有咳嗽、咽痛、发烧、头痛等症状,被收入院治疗。4月14日(有媒体报为15日),两次核酸检测呈阴性后出院。

  8月初,他经英国到西班牙旅行。8月15日返回香港后接受病毒筛查,被二次确诊。

  和第一次感染不同的是,第二次感染后,他一直处于无症状状态。体温等各项健康指标正常,胸透成像也未发现异常。入院时,其体内检测不出新冠病毒中和抗体。患者未接受抗病毒治疗,但实时实验室核酸检测结果显示,其体内病毒载量持续下降。

  8月18日前后,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微生物学系传染病学讲座教授袁国勇接受香港商台节目采访,曾介绍上述病例。他称,有3种可能性,包括病毒变异,患者本身免疫系统出问题、令抗体维持时间很短,及康复后重新感染。“相信重新感染的机会较大。”他说。

  在相关研究中,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微生物学系团队分别对该男子第一次感染、出现症状的第10天,以及第二次感染、入院第2天的样本,进行基因测序。

  结果显示,第二次感染的病毒毒株遗传特征与第一次感染的不匹配。该男子第一次感染的病毒株,与今年三四月间在美国或英国收集到的病毒株最为接近;而第二次感染的病毒株,与七八月在瑞士和英国收集到的病毒株相关。对比两次感染的病毒株,发现24个不同的核苷酸。

  这说明男子两次感染了不同病毒株的新冠病毒。香港大学团队因此确认,该名男子为康复后再次感染,而非“复阳”。

  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临床副教授杜启泓在接受香港媒体采访时说,接下来会重点研究抗体消失、二次感染的原因。

  新闻网站VOX称,这是全球有明确记录的首例康复后二次感染病例。上述研究论文已被《临床传染病》(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杂志接收,将于近日发布。美国也曾报告二次感染病例,但没有论文发布,相关病例也无跟进。

  胡必杰告诉“医学界”,临床上见到几例出院几个月后的患者突然阳性。“由于当时实验室新冠病毒核酸序列等检测没有做下去,不清楚究竟是复阳还是二次感染。香港案例印证了这种担忧。目前,我们还不清楚二次感染在整体人群中的比例,这需要进行更深入的流行病学调查。”

  他还称,SARS后没有看到类似的二次感染,是因为全球感染人群规模有限,相关研究没有继续进行、无法验证。

  抗体消失≠失去保护

  国家卫健委新冠肺炎疫情应对处置工作专家组成员、北京地坛医院感染中心主任医师蒋荣猛告诉“医学界”,此前有研究显示,部分新冠肺炎康复者的抗体会随时间衰减,且中和能力不足。这说明二次感染存在可能。

  8月17日,复旦大学吴凡教授和黄竞荷教授等在《美国医学会杂志-内科学》发文,发现新冠中和抗体水平在疾病发作后的4-6天开始上升,在10-15天达到峰值。患者出院后,抗体浓度出现显著下降。

  而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团队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文指出,精准测量30名确诊患者和4名疑似者的IgG抗体水平,发现73天后,抗体水平近乎减半。

  “不用惊慌失措。”耶鲁大学免疫生物学家岩崎明子(Akiko Iwasaki)针对香港二次感染病例,在社交媒体发贴称,体内抗体下降并不意味着免疫力消失。这一发现 “恰恰是免疫系统发挥作用的教科书级案例”。

  免疫力也可能是由T细胞或B细胞唤起的。“已有研究表明,在新冠病毒再次入侵时,人体记忆T细胞和B细胞能迅速识别入侵病毒,并更快速、有效地激发抗体和细胞免疫反应。”梅奥诊所实验室医学和病理学副教授伊利扎·希尔(Elitza Theel)博士告诉STAT网站。

  岩崎明子称,该男子二次感染后,没有症状,可能就是“存在免疫力”的证明。

  香港大学团队发现,该名患者在第一次感染后的第10天,接受血清学检测,血液中没有发现针对新冠病毒的IgG抗体。在第二次感染后的第5天,检测到针对性抗体IgG。

  也就是说,其免疫系统已经能识别新冠病毒,迅速产生针对性抗体。

  此外,金冬雁分析指出,二次感染时,该名患者鼻黏膜部位的病毒载量较高,气管及肺部并没有病毒。“我觉得这是免疫保护的效果。鼻腔或消化道这些部位比较特殊,由IgA抗体提供黏膜免疫。二次自然感染时,病毒集中在这个部位,可能说明新冠病毒对黏膜免疫的激活程度较低。但他的下呼吸道或肺部没有受到感染,说明抗体对此具有一定保护作用。”

  “香港此例属于无症状感染者。由于是个案,加之是年轻人,尚不能说明二次感染的临床结局一定会轻或会严重。”蒋荣猛表示。

  疫苗会有用吗?

  针对香港再次感染新冠的病例,吴凡告诉第一财经:“这对疫苗研发而言可能不是个好消息。抗体或者其他免疫反应不持久是一个原因。另外一个原因就是病毒可能逃逸中和抗体。”

  所谓“逃逸”,即病毒毒株变异,使得抗体无法发挥保护作用。这或意味着,目前基于一种新冠病毒进化枝来进行研发的疫苗,可能无法预防其他进化枝的感染。

  但金冬雁指出,事实上,新冠病毒的变异率低于流感、艾滋病及SARS病毒。因为新冠病毒拥有一个矫正酶,在基因复制时具有矫正功能,因此变异率并不是很高。“在感染过程中,存在免疫逃逸现象。但前述二次感染病例,不存在免疫逃逸。虽然感染两种不同类型的毒株,但机体的交叉免疫保护依然存在。表现为第一次感染有症状,第二次则是无症状。”

  蒋荣猛认为,中和抗体的保护仅仅是一方面,感染后的细胞免疫记忆亦能起到一定保护作用。从这点来说,疫苗的作用也是同理。目前,新冠病毒产生的免疫保护效果和持续时间都不清楚,抗体依赖的增强效应也不确定,需要时间去观察和验证。

  “往好的方向看,这个二次感染病例并未引起严重病情。”蒋荣猛说。

  多名专家告诉“医学界”,二次感染在人群中的比例,一年、两年、十年之后病毒变异是否会导致更多二次感染,这些问题都需要流行病学调查来回答。

  “在我们对新冠肺炎感染内在机制特性与传播规律完全了解前,还需继续保持过去半年里积累起来的良好个人卫生习惯。”胡必杰说。

  “有感染史者仍然要遵守社交隔离、戴口罩等防疫措施。”香港大学团队指出。

  资料来源:

  1.Hong Kong man 'first case' documented of getting coronavirus twice, researchers say. CNN

  2.You can get reinfected with Covid-19 but still have immunity. Let’s explain.  VOX

  3.First Covid-19 reinfection documented in Hong Kong, researchers say. STAT

  4.What scientists are learning about how long Covid-19 immunity lasts. VOX

  5.Prof. Akiko Iwasaki@Twitter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中国领先的健康门户网站,中国互联网百强,于2000年3月9日开通,中国历史悠久、规模最大、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平台。多年来,在健康资讯、名医问答、就医用药信息查询等方面持续领先,引领在线健康信息,月度覆盖超4亿用户。

特别策划
肺炎
推荐专家更多
  • 向晓玲副主任医师绵阳市肛肠病医院

    擅长领域:擅长治疗消化性溃疡(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消化道出血;肠易激综合症;一般炎症性胃肠道疾病(急慢性胃炎、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急慢性胰腺炎;各种肝炎;肝硬化腹水、大肠息肉;肛裂;肛瘘;内外痔;同时擅长给患者提供胃肠道如何保养等。

  • 邓小援主任医师龙岩市第一医院

    擅长领域:呼吸系统疾病(如:发热、咳嗽、咯血、胸痛、发绀、困难,胸闷、心悸、打鼾……)及老年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支管扩张、肺炎、肺结核、胸部肿瘤、呼吸衰竭、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胃肠功紊乱、糖尿病、痛风、骨质疏松、风湿……)的诊断及治疗

  • 李乐怡主治医师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擅长领域: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常见病

推荐医院更多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