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医院、社会都在热情拥抱社交媒体。
美国梅奥诊所社交媒体中心研究发现,41%的民众承认,社交媒体影响择医决定。
民众爱用,医疗机构快速跟上。94%的美国医疗机构有脸书(Facebook)账户。不少医院打造融媒体矩阵,开推特(Twitter)、Instagram、YouTube……
为此,美国梅奥诊所与社交媒体管理平台合作,手把手教医生用社交媒体。
但为社交媒体所苦的医生、医院,也不在少数。
有研究发现,社交媒体影响职业环境。92%的美国州医务委员会曾调查过网络违规事件。其中,很多是患者或家属报告的“医生行为不端”。
2014年,美国马萨诸塞州圣劳伦斯医院贴出公告:
“如果你对本院服务有建议或不满,请直接致信医院业务经理。但不要使用社交媒体脸书、推特,对本院发表负面评论。任何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评论,都被视为违反零容忍政策。我们很乐意为您解决问题,只要是通过有效渠道提出的。”
下令张贴告示的,是该院业务经理Alison Rudkin。“医院同事在本地媒体的脸书专栏上,看到患者对医院评头论足。那些骂人话只能用惨不忍睹来形容。这也是一种霸凌。”
图片来源:Daily Mail
近日,美国专业医学网站Medscape发文称,当社交媒体成为“传播王道”,医护们要比以往任何时候更谨慎、小心。
该文整理医生使用社交媒体的10个大坑,以做提醒。
问题1:社交媒体像病毒一样传播
对策:谨慎发 内容越少越好
我们身处“人人皆媒体”的时代。信息比任何一个年代都透明。任何一件小事,在社交媒体的土壤里,会加速疯长,可能突然影响上万人。
说错一句话,发错一个表情,你可能快速删帖了,但为时已晚。它可能已经通过截图等方式,如病毒一般传播开。
2014年,美国圣路易斯州一名妇产科医生,在脸书上抱怨患者不守时,“预约迟到,也不提前说一声”。有人将其言论截图,特意@医院的官方账号,要求严肃处理。最终,医院认为该医生没有侵犯患者隐私,“不应辞退她”。但“在社交媒体抱怨患者”,让其很长时间不得民心,三不五时被提出来、挑刺。
问题2:侵犯患者隐私
对策:别说细节别说细节别说细节!
发两张患者病情、诊断结果,和同行交流;把病历、影像学报告,传上网,供医学生学习;发布医患和谐图片,以彰显个人实力——这里有很多坑,稍有不慎,就可能侵犯患者隐私。
2008年,有研究调查271个医护博客,发现45个(16.6%)没做好隐私保护,提供大量细节,患者一眼就能认出,哪篇博文写的是自己。甚至有3个博客贴图,都没给患者面部打马赛克。
几年前,一位医生发博,称自己为一位创伤患者感到遗憾。尽管TA没点名,但网友以及患者本人,通过蛛丝马迹,发现“这说的就是我呀”。此后,该医生被医院开除,受到该州医务委员会公开批评,并被处以500美元罚款。
要想避开这些事,那要注意,发布内容:别提年龄!别说医院名字!别描述细节,如时间、地点。
此外,若您需要和同行分享患者的影像学或检查报告,务必马赛克所有身份证明,甚至胎记、疤痕、纹身、珠宝和环境特征,也要马掉。
若出于特殊原因,必须发布一些带着患者隐私信息的内容,先咨询律师,并获得患者书面同意。
问题3:谨慎“添加好友”
对策:开个对公账号
有研究发现,患者与医生多沟通、交流,保持积极关系,既能提升医者自信心,也能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也因此,42%的医生表示,不常拒绝患者的“添加好友”申请。
但这很可能是个损招。在社交媒体上,患者可以查看你的个人照片,阅读你的心情文字。甚至,摸索出你的朋友圈。
若你希望保留一个和患者交流的社交窗口,那准备两个账号吧。一个对私,仅家人和密友可见。一个对公,向患者和公众开放。
问题4:在线给出医疗建议
对策:别回答别回答别回答!
不少人使用社交媒体,和医生建立联系,往往目的在于:在线咨询。
如果你“热情”地回复了,那按照美国HIPAA(健康保险携带和责任法案)规定,这是违规的。因为,你可能暴露患者隐私。在美国,患者可以截图这些回复,以渎职或不当建议,起诉医生。
建议每个医生在社交媒体公告栏,都写一句:不通过社交媒体,提供医疗建议和咨询。
问题5:不能想发啥发啥
对策:再次提醒,开对公账号!
社交媒体是你的,也是公众的。你在上面说的每句话、发的每张图,几亿用户看着呢。其中,包括你现在的患者、老板,以及未来的患者和老板。
英国国际泌尿学杂志(BJU International)发表研究称,即使专业如医生,也可能在社交媒体上说错话。该研究抽查2015年毕业的281名泌尿外科医生。结果显示,在其发表的内容中,40%极不专业,包括醉酒照片或饮酒言论,错误的药物使用提示,或裸露身体等性暗示姿势。有些内容没有对患者隐私做任何保护。
另一项对医疗雇主的调查显示,55%的管理者看完应聘者的社交媒体后,会重新考虑,甚至另择他人。
要想不惹祸,答案依然是账号“公私分明”。
你也可以调整隐私设置,只和小部分朋友分享真我。但请记住,隐私设置经常出bug。有时也可能是手一抖,该隐藏的没藏住。
问题6:发表不当言论
对策:情绪激动 别发圈!
2018年,美国得克萨斯州有人发推,称“女医生工作不够努力”。虽然他用了匿名,但网友们齐心协力,挖地三尺,找到他。最终,他不得不请辞:某大型医疗机构领导岗。
此外,有些医生会在网上吐槽患者。但,研究指出,在Facebook上发表过负面评论的医护,更容易失去网民的信誉。
医护并非生活在真空中,难免有情绪波动。若你感觉自己激动,请立刻放下手机。如果话都到嘴边了,不吐不快,编辑完文本后,请让同事或家人帮你看两眼。同时,问问自己,这真是你想在公共空间里发表的东西吗?你愿意承担结果吗?
另外,如果网民在你的微博、脸书、推特、朋友圈里,挑刺、找事、辱骂。请保持微笑,不用搭理。因为在许多情况下,你越沉默,越是有大量第三方主动为你辩护。
问题7:违反医院规定
不少美国医疗机构对医护使用社交媒体,有规定和限制。
比如,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关于社交媒体的管理规定,包括:有权随时监测、禁止、限制、阻止、暂停、删除或中止员工访问任何社交媒体。一旦发现,即采取行动,恕不另行通知。
而美国麻省总医院称,员工可以发表与医院政策不一致的观点,但不得透露自己在该院工作。员工应以第一人称撰写相关内容,并声明这是个人看法,和医院无关。
问题8:用社交媒体牟利
在医疗专业人士撰写的博客中,11%含有商品信息。但没人声明自己是否受助及经济往来。
美国州医务委员会声明,“医生必须说明是否有利益冲突”,应披露自己作为医疗背书人,与厂商间的实质联系,是给了钱,还是给了免费产品。
问题9:降低专业影响力
对策:不说风花雪月 及时更新简历
虽然大家都在社交媒体上分享吃吃喝喝,但请记住,你是个专业人士。此外,千万别发“为什么没人看”“点击量为啥差”,会掉粉的。
另,个人介绍、资料是吸引潜在患者的重要信源。请确保你在不同社交媒体的个人资料,信息及时更新且内容一致。
问题10:别挂在网上
发布条数太多、内容杂乱,关注者也看不过来。甚至,患者心里可能嘀咕:这医生是长在网上的?这么不忙呀?看病到底行不行?
一周发个两三条,够了。
中国不缺“网红医生”。开设社交媒体的医院,也不少。
大家有什么触网好招?欢迎留言区分享!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OTC药品禁止在大众媒体上投放广告
擅长领域:擅长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胃肠肝胆等)、风湿痹病、鼻炎、咽炎、咳嗽、头痛、眩晕、耳鸣、心悸、冠心病、失眠、虚证及小儿感冒、咳嗽、纳呆、腹痛、腹泻、便秘等病证。
擅长领域:主治感冒、咽痛、发热、咳嗽、哮喘、鼻炎、口疮、厌食、腹痛、腹泻、便秘、胃炎、遗尿、多汗、抽动、失眠、结石、湿疹、皮癣、荨麻疹等病症,对痛经、手脚冰凉、不孕不育、月经不调、乳腺增生、胃下垂、关节炎、脉管炎、颈肩腰腿痛、肿瘤等疑难杂症有独特疗法。
擅长领域:在吉林三甲医院从事中医、针灸理疗工作二十余年。曾在长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研修,曾受俄罗斯政府邀请从事中医、针灸等中医诊疗工作。撰写国家级、省级医学论文20余篇,并亲自带教多名中医进修学生。擅长风湿、类风湿、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引起的各种关节肌肉疼痛,中风偏瘫、痿症、哮喘、癫痫、呃逆等消化系统、神经系统、骨关节、软组织、肌肉等疾患的诊疗。